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我和博导关于发表文章的逸事二则 精选

已有 12778 次阅读 2008-9-13 12:52 |个人分类:论文故事|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我以前的博士生导师对credit分配非常严格。就是用同一台仪器的都不互相挂名。一个博士生进实验室,老板叫他跟着一个博士后做实验以熟悉仪器装置。在该博士生开展自己的研究后,博士后又帮助他检修仪器故障。结果写文章的时候博士生不挂博士后的名字,博士后不挂博士生的名字。

曾经就学术道德问题和以前的博导有过争论,可见我这个人在学术道德上也是非常顶针的。情况是这样的:我进实验室的时候,有一个博士后离开了实验室,他发表了一篇美国化学会志。我接手他的课题后,看了他的实验报告,得到一些启发,做了无数实验,出了篇Journal of Catalysis,给以前的博士后署第二作者。后来又做了其它的很多实验,在写文章时引用自己未发表的结果为:Z. Ma, ABC, F. Zaera, unpublished results。后来校清样时老板把这改为Z. Ma, ABC, F. Zaera, JACS, submitted. 那时的我血气方刚,很愤怒,因为前面是说我们三个人得到未发表的结果,是某一个概念;后面说前面一个博士后得在我文章上署名,这就涉及到实质利益分配的东西。数据和点子全是我的。我就就给博导写e-mail说:那个人已经走了很久了,难道我以后的文章都得给他署名吗?你以前的博导教你用仪器,难道你离开博导后还要给他署名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我随便出几个点子说是我想出来的,然后我离开了你的实验室,难道要后面接手课题的人给我挂名吗?我要的是fairplay,不是monopoly!

博士生导师看了我的意见,虚心接受。说
如果以前的博士后做了初步实验证明此路是行得通的,我做了后续实验,那么我有名字,他也有,我得到了应该得到的credit, 那个人也得到了应该得到的credit。这就是前面文章有他名字的原因。博士生导师说他是非常公正的、严肃的。但是考虑到这篇文章虽然他以前也做过个别实验,现象在他以前文章里简单提到了,而我做了全部的实验,因此,博导采纳我的建议:不加那个人的名字。他说很多人都说"Ideas are cheap; it is experiments that really count",他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智力贡献也很重要。如果我提出了点子,并且做了初步实验证明此路可行,哪怕我离开了实验室,还是有署名的。但是只是提出宽泛的点子没有做初步实验证明可行性,则不能垄断文章。(这使我想到在科研中我有时候很忌讳和别人讨论文献,就怕别人拍脑袋想出个点子,说给我提供这个点子。而这个点子人人都能想到,我也想到了,到时候给他加名字我不心甘;不给他加名字又怕别人说我偷点子。)

第二件逸事是我当时自己想出很多点子,做了自己想做的实验。虽然得到一些我认为有用的数据,但是他并不感兴趣。在我写出两篇文章后,文章一直被压着。一篇被压了一年半,另外一篇被压了半年。等了好久都没有动静,期间我发e-mail向他询问多次,他都没有修改文章。直到有一天,我发现Langmuir杂志网上发表了题材类似的工作,当然我的点子比它的点子走得更远。于是我找博导理论,意思说别人的东西比我初步都发了Langmuir,可见英雄所见略同。他说我的文章没有趣,如果我要发表,得把两篇文章合在一起写,并且要有“故事”。我把两篇文章合在一起写了,他还是不感兴趣,提了很多尖锐的意见。

在最后一次的理论中,他问我做科研为了什么。我说为了发文章。他于是就问我发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我说是为了宣布科研结果,为了纪念自己的辛勤汗水,每当我看到文章时,就想起文章背后的经历。他说他发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科学的发展,要发有意思的东西,而不是只是报数据。他说,如果你这个杂志退稿了,再转投其它杂志,一直投稿的话,总会中的,但又怎样?

协商的结果:他坚持他的原则,我坚持我的原则。他放弃署名,我以唯一作者兼通讯联系人的身份把我的文章投送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这在我们学校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因为当时我还是博士生。投稿6个月后,文章中了!被评为ScienceDirect Top25 Hottest Papers in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虽然离开他很久,但是他的最后一句话还时常在我耳边响起。在这个世界里,有些人利欲熏心,在乎的就是署名,无论有贡献没贡献就是要署名;还有些人在“令人尊重的杂志”上发表花拳绣腿的误导文章。在离开他后,我体会到科研工作者发表文章,首先还是要自己把关。大多数审稿人在我们具体的课题细节上是不会比我们懂得更多的,他们看我们文章花的时间是不会比我们花的时间多的。再说审稿人只有两三个,但读者却成百上千个。所以说,文章总是能发的,审稿人是难不倒我们的,但是就是自己要把好关,树立自身形象,积累credit,不发烂糊文章。要做到以后别人看到自己的文章都说从这个人组里出来的文章都好,这个人的名字是信心保证。
[后记]很欣慰地看到,当初在他组里出的文章,被引用次数超过30次的就有4篇。其中一篇综述今年8个月被引用24次。Z. Ma, F. Zaera*, Organic Chemistry on Solid Surfaces, Surface Science Reports 61 (2006) 229-281. <link> 
关于这篇综述的终生难忘的故事,可见科学网博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38821.html

上一篇:开卷有益----Who Wants to be a Scientist?
下一篇: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改变的力量
收藏 IP: .*| 热度|

7 赵甜芳 武夷山 桂耀荣 任胜利 蒋敏强 杨文 cgy

发表评论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14: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