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成长的路上,每一个付出都值得 精选

已有 5354 次阅读 2024-9-7 21:27 |个人分类:我的散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微信图片_20240906190257.jpg

在《教育家》杂志读到《当谈论就业迷茫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该文通过五位学生的故事,揭示了大学生的求职困境。但我总觉得这些故事缺少了什么,那就是故事的下文——找到工作的结局。这篇文章也使我展开了联想。

每年,总有很多学生读研。不可否认,每个人的读研目标不尽相同,有的人喜欢做科研,也有的人只是想拿个学位。无论如何,很多研究生都经历了磨难,或是导师把研究生的文稿束之高阁,或是自己的论文投稿后遭遇退稿,或是学位论文送盲审被差评,或者找工作过程中遇到挫折。

有一位学生就有这样的经历。她进校后遇到疫情,科研受到影响,她后来参加了自选实习,也找到了工作。不料,学位论文在系内查重时没有通过——她使用了自己发表在中文学报上的两篇论文。经据理力争,她的学位论文得以送盲审。但盲审没通过。过了几天,才缓过神,她按照评审人的要求补做了实验,修改了学位论文,也写了“答辩信”,最终通过了复审。虽然她先前找到的工作已经“黄了”,但她很快找到另外一份工作,她延期毕业也只是三个月。回顾这段经历,她说她成长了很多。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有的研究生急着要把论文投给“能够保毕业”的低端学术期刊,但导师硬是要研究生在高端学术期刊发文才能毕业。学生显然没有能耐使自己的论文直接命中高端期刊,只能听从导师的要求,补做了很多实验,并且“从高到低”依次投了几个学术期刊,才把论文发出,但毕业已经往后拖延一年了。虽然在这个过程中的经历很不愉快,但自己拿到了学位,也找到了工作。回顾这段经历,导师则说,如果当初不延期毕业,那么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质量都保证不了。

微信图片_20240906190315.jpg

上述两个例子,并不是说“船到桥头自然直”,每一位研究生最终都能毕业、找到工作,因此就可以“躺平”;而是说,遇到一时的挫折,要沉得住气,努力地去做,最终能迎来曙光。之后再回过头去想想,这段经历是耐人寻味的,自己也收获了成长。

我本人在教育写作方面,也有类似的经历和感悟。

我平时喜欢思考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一有感想,就把它以文字的形式写下,并发在科学网博客。但我不满足发表网文,还希望能够把文章发表在报刊上。有时候把文稿投给期刊编辑后,对方说查重没有通过;尽管我一再解释,说我没有抄袭,只是先前把文章发在了博客,但对方还是说不行。还有的时候,花了大量精力写的约稿文章没有中,只能转投到需要支付版面费的期刊,我瞒着妻子,用自己的工资缴纳几千元版面费,这样的事情我还做过多次。我还把文章投给没有正式刊号的内部刊物,“只要能发表就行”。还有教育类期刊编辑邀请我评刊,评语发在期刊APP后,有可能在期刊上发表。我马上写了一篇,这位编辑又给我另一期刊物。等我写完第二篇,她又给我最新的刊物,说还是这期适合我阅读和评论……

无论如何,我坚持了下来,并发掘出做这些事情的意义。拿“付费发表”来说吧,虽然我消耗了工资,但我把自己想说的、想写的传播了出去。在报刊发表教育方面的文章,和发表科研论文一样,都给我带来成就感。而投入评刊,则使我认真地阅读教育相关的文章,收获别人提供的知识和经验;以前不评刊的时候,我阅读这份期刊可没有那么仔细。

我相信,努力付出,日积月累,总能得到something(一些东西)。这是我在“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研究生课上对学生们说的。

微信图片_20240906190323.jpg

我读过陕西科技大学李萌老师《辅导员梦工厂》《萌哥说案例:一名思政工作骨干的实践与思考》《“知道”到“做到”:高校思政骨干讲案例》等书籍。他把自己担任辅导员、学工干部的经验和思考以一篇篇文章的形式放在微信号,再集结成书出版。李萌在从事教育写作的过程中,先后被评为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全国百名网络正能量榜样、全国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并从辅导员成长为学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可以说,他持续不断的付出,获得了时代的回应。

这样的耕耘者还有很多,比如获得最美高校辅导员、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称号的山东大学范蕊教授,再比如获得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教师、最美奋斗者称号的大连海事大学曲建武教授。他们不但多年如一日地投身学生工作,还参加网络育人,并出版了相关的书籍。

如今在大学里,很多人都想着能够入选“长江学者”,但他们苦于在教学教育方面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以至于在申报表格里没有多少内容可写;也有很多人就算收到申报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通知,也没有内容可以写——没有出版教材,没有录制慕课,没有发表教学论文,没有被主流媒体报道,没有指导课上学生发表相关文章或者参加相关竞赛获奖。

人生,不是要去急吼吼地追名逐利,而是要有纯粹的心灵,朝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对的方向去做,把“板块”做实。这样,无论是研究生做科研、找工作,还是大学教师从事教育写作、打造精品课程,都是自然而然的;取得成果,也是水到渠成。

院系的教学管理也是这样。日常的很多工作,都是琐碎的,而且很难立竿见影地看到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总能盘点出工作的线索和亮点特色。从这层意义上讲,日积月累和梳理总结都很重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450116.html

上一篇:读《教育家》8月份的三期杂志
下一篇:增加对教育界“上下文”的“通透感”
收藏 IP: 223.104.210.*| 热度|

9 王涛 胡新鹏 郑永军 马臻 王从彦 朱爱军 晏成和 刘跃 张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6: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