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增加对教育界“上下文”的“通透感” 精选

已有 777 次阅读 2024-9-11 21:01 |个人分类:科研教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微信图片_20240911203737.jpg

“你不需要为了使用计算机而去了解其结构;不需要为了使用电而去了解发电原理;不需要为了驾驶轿车而且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同样,你也不需要为了尽享人生而去了解生活的奥秘。当你找到了生活的奥秘,回过头来享受生活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是值得享受的了。”在《生命中不该忘记的事》一书,作者厄尼·泽林斯基这样写道。

而我在书页上的批注,是这样的:“不很同意。了解‘上下文’也不错。比如我在国外看杂技表演,就想看看队员的幕后生活。去饭店吃饭,就想了解师傅是怎么烧菜的、厨房是什么样的。去长风公园海底世界,就想了解水是怎么处理的,动物是怎么训练的。”

无论是做教师、研究生导师,还是从事高校院系行政管理工作,抑或写教育方面的文章,都需要理解教育以及教育界的运行机制。理解得越深,就越有“通透感”,这也有助于开展自己的工作,并能“澄清谬误,明辨是非”。

微信图片_20240911203750.jpg

想起我在2006-2009年曾经是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博士后。每天开着车,沿着长长的道路,到坐落于山谷的实验楼。那时,我没有权限去别的大楼,也没有权限去禁止的区域。我忙于做科研,并不特别了解国家实验室的方方面面。很多东西,是通过课题组开组会、部门开会和道听途说来了解的。

后来,我就回到复旦大学任教。一开始,我只是一个“成员”,想着如何活下来——拿到科研项目、招到学生、评上职称。对教育的理解不是特别深透,只是自己管好自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愿意去了解教育界发生的事。

在一次一次与同事、同行的交谈中,在阅读书报杂志中,在无数次的实践中,加深对教育的理解。举个例子:每年招生季节,很多高校往全国各地派出一支支小分队,开展招生宣传,接受高考咨询。招生人员需要在一次次的行前培训中增加对各个专业和招生的认识,也会在多次去到当地之后,丰富自己的经验值——去中学摆摊,在宾馆驻地接受咨询,打电话劝说考生报考这所高校,和别的学校招生人员“斗智斗勇”。通过这样艰难的“战斗”,也会明白招生的不易,以及人才培养的千斤重担。

加深理解,未必对自己的工作有直接的帮助,但在大学里,增加对“上下文”的“通透感”,会很开心,以后也有可能帮助自己开展工作。举个例子,我以前担任本科生班导师,也担任过寝室导师。和我配合的是辅导员,往往是在读的研究生。本科生班导师的工作相对简单,往往是班会上给学生讲话、指导学生选课、回答学生关于学业的问题。而辅导员的工作非常复杂。后来,我听学工人员的网上讲座,也看了一些关于辅导员工作的书,比如《高校辅导员的七项修炼》《辅导员谈心谈话六讲》《辅导员梦工厂》。这使我更加理解这个群体和他们的工作。从书中,我也学会了很多关于做学生工作、人际交流的方法和经验。我成为分管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的副系主任,也需要和学工条线密切配合。

微信图片_20240911203726.jpg

通透感助于写出好的教育方面的文章。我写过一篇关于专硕的文章。这篇文章是怎么出炉的呢?我作为研究生导师,指导过专硕、学硕、博士生,深知专硕教育面临的问题。我参加学校里关于专硕培养的座谈会,也担任学校研究生教育督导,并参加研究生培养研讨会,了解到很多信息。即面临的问题、经验、案例。我还调研了相关的文件和规定。这使我写这篇文章得心应手。 

就像逆境造就人,有时候,获得通透感是痛苦的。别看我在报刊发出的文章行文流畅,但很多时候,我坐在电脑前,没有灵感,或者写出的文章显得有些生涩,这样的文章很难在《文汇报》这样的报刊发表。原因,就在于自己的理解还不到位。举个例子,我尝试着写一个“大学教师从事学校院系行政工作”方面的文章,但总感到写不好。不是我没有从事过行政工作,而是感到写出的东西没有什么新奇,根本不可能发《文汇报》。为了理解这个话题,后来我看了《复旦大学部处长工作手册》,也看了《复旦大学年鉴》里面校领导的讲话、工作布置,这使我在认识上有些提高。尽管可能还是写不出、写不好,但学习是快乐的。

如今,大学教师和大学生的活动范围不局限于“象牙塔”。教育大学生,可以在工厂企业,也可以在田间地头。我们需要跳出教育看教育。理解教育,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450727.html

上一篇:成长的路上,每一个付出都值得
收藏 IP: 223.104.210.*| 热度|

2 郑永军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2 0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