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青椒| 看清事物发展规律,在既定条件下寻找幸福 精选

已有 8361 次阅读 2021-3-14 09:34 |个人分类:人在职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微信图片_20200818143950.jpg

[博主按:本文由本博主(马臻)原创,近日已发科学网微信公众号。图片选自光明日报客户端。] 

近来媒体出现一些关于“35岁就业门槛”的文章。在学术界,35岁真的是一道门槛吗?我的回答:既是,也不是。一方面,现在大学希望招聘“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但是另一方面,足够优异的人在哪个年龄都有单位抢着要。

那么,35岁上下的高校“青椒”会面对什么困难?如何克服困难?这个不大好回答。如果说得很惨,有可能会被认为“矫情”;而如果轻描淡写,那么会被好事者说成“不知青椒疾苦”。于是,很多“过来人”选择过着自己的生活,不说话了。

今天,我尝试着从一个45岁“老椒”的角度说说这个话题。我不是说我多厉害,而是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分享“回过头去看”的东西。站在现在回顾10年前,会有更深的认识。

当年的“青葱岁月”

35岁时,入职第二年,事业刚开始起步。和一位同事面对面坐在系楼一间大约2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面还有我搭建的一套实验装置和几个气体钢瓶。

此前,妻子为了找国内教职,回到美国继续做博士后,我的小孩则被寄放在我父母家中。三个人住在三个不同的地方,35岁的我感到有些难。

为了评职称,就得申请项目、发论文。但这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在国外做博士后,你是利用国外“老板”的实验平台做科研,用他的经费。但进高校任教,你得从零开始,面对空荡荡的实验室或者已经堆满别人东西的实验室,学生或是没有招到,或是招到的学生忙着做其他事情而无法有效产出。此外,当老师方方面面的事情很多,你很难静下进来每天做实验。

在条件不理想的时候,我只能“什么事情飞过来就做什么事情”。有人邀请我合作写综述,或是合作开展实验,我就答应;找到课上,就备课、上课;没有课上,就做其他事情;研究生是慢慢带出来的。换而言之,很多事情都在推进,但进展并不“明快”,并非立竿见影。

那时候,我们系地方小,房子老旧。整个儿都不像如今搬到新校区、新的系楼之后很“现代化”的样子。

在这样的环境中,面对家庭和事业发展的冲突,面对资源的匮乏,人很难有一种淋漓酣畅、纵横驰骋的感觉。但是人能够慢慢适应环境,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自己眼前的事情做好。

比我早进校两年的一位副教授告诉我,刚进校后他也晃荡着。后来他在艰难的条件下发出论文、申请到基金,慢慢地“起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妻子在我所在的大学找到了教职,孩子茁长成长,科研项目陆续拿到,在学校附近买了房子,我也在37岁时评为教授,实验条件和办公条件也陆续改善。2017年,我们系搬到了新校区新的大楼,展开了新的一页。

然而,各种各样的压力还是继续存在的,无论是指导研究生、申请项目,还是平衡好家庭和工作的冲突。即便已经不再是青椒,也会有“中年焦虑”。

当今青椒如何做?

如今,我也有几名学生成为青椒或者找到了教职。我也有认识的人成了青椒。

青椒的起步当然是很艰难的。有的人进校后忙着承担公共服务、教学工作,而缺乏启动经费和科研平台,申请项目困难。如果一开始没有产出高质量的科研论文,那么今后申请项目会更加困难。也有的人没有独立的实验室,是加入大团队,帮“大教授”做事。

我常常对学生们说,首先要有合适的定位。有的人“牛得不行”、能在高端学术刊物发文,那么他非常适合独立发展。在现在国内的大学,优秀的人能得到更多的资源,从而取得更好的发展。我们学校已经有很多这样的突出例子。

如果自己并非出类拔萃,那么加入大团队,作为团队的中坚力量也行。如果是加入团队,那么一定要起到支撑作用。当然,也有的青椒在实践中发现自己没有科研条件,转而专心搞教学,只要在他所在的院系能够“活命”,那也没有什么问题。

无论如何,要像手和手套一样,实现人职匹配。如果不能匹配,要么调适自己,要么离开这个环境,去别的地方或者从事别的工作。

其次,要摆正好心态。这个社会是奖勤罚懒、优胜略汰的社会。如果自己真的很厉害,自然能脱颖而出。但问题是,大多数人都是“正常人”,即利用有限的时间做一些研究、发一些论文,不见得真的出类拔萃。自己还需要处理好家事,这会占用很多时间。既然如此,那就埋头把自己手头的事情做好,不要矫情。

再次,要“看透”一些事。我认为,无论是普通青椒还是老椒,发展都不那么容易,原因在于:1)如果没有资源,那么比较难在大学发展;2)资源是有限的,资源会优先向脱颖而出的人倾斜;3)大多数人都不是超人,理论上比较难以同时把方方面面的事情做好。接受这个事实之后,人就能看开一些。这不是说自己不要努力,而是说不必强求自己“弯道超车”。

再比如,有些人虽然在学术上出类拔萃,但其实有“过劳”现象,身体吃不消,而且很有可能没有很多时间陪伴家人。也有的人虽然评上教授,但在事业上没有发展,而有的人虽然没有评上教授,但项目经费不愁,也能带领学生做自己感兴趣的科研,以发表论文为乐趣。这就说明,得和失是纠缠在一起的,既不能只想着别人的“得”而没有看到他的“失”,也不能只看到自己的“失”而不看到自己的“得”。

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想法,不同人也有不同的想法,这很正常。但说一千、道一万,人还是应该看清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处好家庭和事业的关系,“在既定的条件下寻找幸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276630.html

上一篇:做科研不顺?没时间找工作?解密读研时间管理
下一篇:本科生做科研:大势所趋?
收藏 IP: 101.87.209.*| 热度|

27 郑永军 卜令泽 杨辉 周阿洋 胡泽春 邵宇飞 李万峰 王庆科 刘立 李坤 汪凯 黄永义 王从彦 姚伟 褚海亮 李可 王德华 杨顺华 王飞 周普查 高志斌 农绍庄 王善勇 梁洪泽 胡新露 郁志勇 王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