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写作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如何让它更有意义? 精选

已有 8336 次阅读 2021-3-10 18:13 |个人分类:博客铅字|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微信图片_20200825150758.jpg

[注:本文由本博主(马臻)原创,已发今天的《南方周末》APP。以上照片由本人父亲拍摄。]

写作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而不是功利的投资。写作爱好者最好能找准定位、聚焦于一个板块进行积累。最好能和本职工作相结合,也许能“锦上添花”。


在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读到骆方方的文章《写作有助于事业,为何那么多人迟迟无法动笔?》,我不禁想起自己的写作经历。

读中学时,我的作文经常被语文老师在课上宣读,也曾被传播到别的年级。然而,我向报刊投稿总石沉大海、杳无音讯。读本科时,我钻到学校图书馆翻看《潮骚》之类的文学书,但当时没有修读过写作课,也没有练笔,文笔几乎“锈”掉了。读硕士期间,BBS成了新生事物,我在BBS上发文,看着文章马上被版主mark(标记),觉得很有成就感。后来出国读博士,在网上开博客。曾有一网友把我推荐给一家文摘杂志的小编,但小编说我的文章“不对路”——他们需要通过讲故事来表明道理,而我的文章是“叫喊着”发议论。

我坚持不懈地写博文,正襟危坐地写博文。我做博士后期间,一篇博文被一个学术期刊的副主编看中,他邀请我修改后在他们期刊的栏目刊出。这位“伯乐”陆续请我写稿,后来我还成了这个栏目的主持人。那个阶段,我主要写两种类型的文章。一种是经历型的文章,比如叙述从博士毕业到找到教职的经历。另一种是经验介绍型的文章,比如介绍申请教职的方法。这两类文章相对比较“传统”。

学习新闻写作给我打开了一扇窗。2016年,《解放日报》一位记者到校园里来采访我和我的学生,写了篇关于我指导研究生的报道。看了报道,我觉得她的写作水平真高,于是我读了一些新闻学的教材,并订阅了一些报刊,这使我“开窍”了。之后的一天,我收到《文汇报》编辑的电话,她邀请我写一篇关于研究生教育的文章。我连续奋战几天写出。当看到自己的文章以近三分之二个版面的篇幅在《文汇报》刊登,我感到极为振奋。

发表-70909.jpg

通过学习和写作,我体会到:稿子不能像“平板”一样,而要“立体化”——既要有故事的片段,也要有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说法,最好整篇文章还要有三个小标题。还要借鉴新闻写作方法,比如把“抓眼球”的直接引语或者场景放在文章的开头等等。好的文章不能仅仅靠写作方法或者技巧,还需要作者具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在一个领域长时间的积累。作者还要有一双“慧眼”,能把一篇文章放在时代背景下进行考虑,知道它的发表对社会具有什么意义、报刊为什么要发这篇文章。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我还参加了南周书院的评论写作网课、非虚构写作网课和新媒体写作网课。至今,我除了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还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等报刊和文集发表关于教育的通俗文章近200篇。

那么,写作对自己的事业有什么好处呢?骆方方在南方周末App的文章中写道:“其一,帮你在细分领域积淀知识和经验,垂直成长;其二,助力你在专业领域深耕、精进;其三,名利是写作的副产品,这笔红利帮你成就你的影响力,让你有资格去优选客户而不是被客户选择。”

骆方方是从一个独立保险经纪人、法律顾问的角度说的,我基本认同其观点。但我更想说,写作首先是自己的一种爱好,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而不是功利的投资。诚然,有很多人通过新媒体写作获得了流量变现,但写作应有更高的境界。自己通过写作梳理了思想,并形成文字在媒体发表,日积月累,自然会有一些收获,但不要一开始就想着写作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利益。否则,当你发现没有立竿见影的回报,就会失望。而且,报刊编辑当然希望你写这篇文章是出于自己的真心、说出自己的真话,而不是为了谋取某种不可告人的利益而写软文。

就我从事的这一行(高等教育)来说,写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职业技能。大学教师平时经常需要写论文、写项目申请书、写各种总结报告,还要指导研究生写论文。如果不会写作,那么“行之不远”。比如,现在很多研究生写出来的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都不行。如果他们遇到一位不太会写的导师,那么他们的论文有可能被耽搁很久,或者未经精心修改而投出去,造成论文发不出、延期毕业的悲剧。相反,学生把论文发给我后,我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改一遍发还给他们,这样学生在学业进展方面能处于有利地形,并腾出时间来实习、找工作。再拿写总结报告来说吧,大学的院系经常有写各种申请报告、评估报告的任务。对这样的事情,很多人都避之不及,但也有的人有能力、有意愿干这些事情,做着做着就成了领导。我周围的领导大多具有很强的公文写作能力。

努力播种,总归会有些收获。最近十多年,我在报刊发表大量关于教育的通俗文章。一开始,有旁观者问我发表一篇文章能拿多少稿费。当我说每篇文章稿费两三百元时,他们都对我热衷于写作大为不解。但我看重的显然不是稿费,而是在乎文章在报刊发表的成就感。“零打碎敲”的文章积累多了,逐渐形成了几个“板块”,比如关于研究生师生矛盾、研究生科研生存技能、教师职业发展的系列文章。后来,我向我们学校申请“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课程建设项目,我把发表的相关文章都列在申报书中,多次获得了校内资助。开课之前,发表相关文章有助于通过开课申请、获得课程建设项目;开课之后,讲课的内容整理成文在报刊发表;文章发表成规模后,还可以整理成书,形成教学资料。这样,形成了“产业链”。而且,我在研究生教育、教师职业发展方面发了很多文章,一些报刊的记者看到文章,也会经常联系我进行采访,这有助于我把这些板块筑得更加厚实。

有很多《南方周末》的读者爱好读书、写作,这可以从南方周末APP读者留言和南周书院写作网课的互动看出来。我认为,暂且不谈学习写作技巧,写作爱好者首先要进行定位——自己准备聚焦的,是文学写作、报刊写作、公文写作,还是学术写作?是专攻时评写作、非虚构写作、新媒体写作,还是教育述评?是写着玩玩的,是为了获得流量变现,是为了在报刊发表,还是为了应付作文考试、申论考试?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努力付出了,总能得到一些东西。但最好能找准定位、聚焦于一个板块进行积累,比如我就主攻自己专业的学术论文和关于大学教育的通俗文章,而没有从事文学创作,也不谋求流量变现。一篇篇文章陆续发表,正是我坚持写作的动力。相反,如果没有合理的定位,什么文章都写,那么不容易形成属于自己的“阵地”和特色。

再有就是:写作最好能和本职工作相结合,这样也许能发挥“锦上添花”的作用。骆方方在文中说了自己写文章和本职工作相结合的例子。我也来说说我的例子。现在高校非常强调“三全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无论我写“导师和研究生谈人生”还是“指导大学生就业”,都和“三全育人”有关。虽然不至于拿着这些文章向校方“领赏”或者换取“工分”,但写这些文章至少反映了一个大学教师的理念和坚持,今后院系在写相关总结材料时,也可以将此作为教师投身“三全育人”的案例。我们不能生硬地说在报刊发文就是为了今后写总结材料,但在写稿时一方面要出于真心,另一方面要对若干篇文章形成的板块有所布局。当自己的写作爱好和本职工作能有部分重合或者有密切联系时,写作就会更有意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276022.html

上一篇:“四栖教授”之乐
下一篇:做科研不顺?没时间找工作?解密读研时间管理
收藏 IP: 101.87.209.*| 热度|

43 褚海亮 杨顺华 黄永义 杜永军 武夷山 高江勇 陈志飞 刘立 杨雅辉 胡大伟 徐长庆 王茂清 郑永军 陈理 李丽莉 王勇 张庆 丁凡 姚伟 张晓良 杨金波 张明武 罗娜 王从彦 郭战胜 李振乾 晏成和 方欧娅 鲍海飞 王启云 陈吉德 彭真明 刘欣 王林平 谢煜 任胜利 周忠浩 苏德辰 孙颉 郁志勇 程少堂 陈蕴真 张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 01: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