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主按:本书评由本博主(马臻)原创,已发在今天的《中国科学报》第7版。写这篇文章的缘起是:1月22日看到《文汇报》刊登了关于诸大建这本书的书评,觉得很有趣,也想读读这本书、写一个书评。]
网上有很多关于做科研、指导研究生的“零打碎敲”文章。和写网文相比,系统地把原汁原味的科研和教育体验写成书更难,但这被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实现了。
新书《从青椒到思想者——教授的台阶和乐趣》就像诸大建给他周围的博士生、青年教师说大白话那样,带读者走进一位从教40多年的“四栖教授”(讲课、发论文、给政府建言献策、参加国际会议作报告)和“思想者”的“乐活”世界。
本书两百多页,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教授有台阶”分为四章,依次讲述大学教师成长的四个台阶:青椒(青年教师)、教授、校级教授、思想者。下篇“教授有乐趣”也分为四章,讲述作者的四个乐趣:讲课、出国、网文、生涯管理。
作者在上篇和下篇的开头,分别给出内容提要。比如,上篇的内容提要给读者“划重点”:青椒要申请到课题、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并参加学术会议作报告;教授要做好学科内、战术型的实证性研究,把大问题拆解成“原子问题”,在几个“点”上有增量贡献;校级教授要对学科内外的发展有战略性思考,并成为“四栖教授”;而思想者,一是有自己的概念在专业内被认可,二是思想在社会上有影响。
每一章的结构清晰,读者在阅读后甚至可以画出思维导图。
比如,第一章讲青椒。作者首先叙述了自己本科毕业留校、读研、找工作的事。之后,还插叙了别人,比如学者易中天、葛剑雄读研并成为大学老师的例子。他提及自己在职读博士的故事以及之后国内大学“从土博到海归”的招人趋势。作为“过来人”的他,感叹“大学是香饽饽”,喊话“大学从教要趁早”,并介绍自己指导博士生、招人的要求,呼吁国内大学招人要破“四唯”。
书中有故事,如青年人破格评教授、作者在国外转机奇遇记、在同济大学百年校庆论坛上讲演;有知识,如穿插介绍学术理论、书籍和学术名家;有理念,如要从事巴斯德型研究、大学招人要破“四唯”;有具有启发性的建议,如国内大学招人要有四个升华;也有给政府建言献策的实例,如针对共享单车行业发展和崇明生态岛建设建言献策。
作者善于把自己的经历、所思所想、别人的例子、学界理论、各种背景介绍有序地排列、组合起来,增加了文本的立体感。
在写作时,作者习惯于比较、归纳、分析和比喻。
如大学教授作报告和政府官员作报告的区别、国外大学求职与国内大学求职的区别;又如毕业后需要在国内大学“占坑”还是在海外做博士后、什么样的人应该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什么样的人适合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有有趣的比喻如“发展总是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摸麻将提高生产效率,第二个阶段是换麻将提高服务效率”,等等。
书中还不时迸出“诸氏金句”——“写论文要有理,发博客要有趣。用博客写学术是把有理与有趣结合起来”“写自媒体要让学问很生活,让生活有学问” 。
本书还给人一种真实感。诸大建经常收到外出讲课的邀请。他把自己决定是否应邀的几个因素(出差地点、听课对象、时间安排、报酬)都直白地告诉了读者。“被邀请出去讲课,我有公益与非公益之分。公益性是对官员讲课……主要目标是提高干部理论水平,这类课可以不计报酬;非公益性是针对各类中间培训机构……对于他们邀请上课,一看对象是否有趣,二要符合我的价格。”
谈到财务自由,他相信当教授发不了财,但是过体面生活是必须的。他一五一十地告诉读者:自己当初如何通过“口腔运动”(做社会演讲)和“钱生钱”去买房。读者甚至可以从字里行间探到他讲课费、年收入之类的信息。
生命是一段旅程,诸大建在“从青椒到思想者”的职业和人生旅程中不断地探索、发现、感悟、分享。
在本书的下篇,诸大建富有激情地讲述使他感到快乐的事情。比如,他在出国开会的间歇,会坐地铁、巴士或出租车,感受当地的公共交通;到当地人去的馆子觅美食;逛书店或大学买几本有兴趣的书;看老城的城市基因;去有代表性的住宅区看看。
回程路上也有乐趣,“只要开会去纽约和伦敦,每次都能够买到上百美元的新书,心满意足坐上回程的飞机,在舒适的商务舱一本接一本开读。十几个小时下来,飞机到了上海,那些书也差不多被我翻完,甚至想好了讲课写文章的时候如何用”。
他还兴高采烈地介绍自己做新媒体、在报刊发文的事,“面对这样浩瀚的蓝海,做一个自媒体时代的写作者和思想者,看起来可以成为教授生活的诗与远方”。
如果说诸大建在书中归纳的“三读”(读书、读路、读人)是知识分子的“小确幸”,那么他提出的“读世界书、知中国事、说自己话”,更是体现了一种关心社会的情怀。
身为上海市政府特聘决策咨询和上海市委决策咨询两委专家,他兴致勃勃地介绍自己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共享经济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应用于建言献策的案例。
时评人曹林在其书《时评写作十讲》中提出:“情怀就是贯穿于文章中的一种能让人产生共鸣又不给人压迫感的关怀。情怀,具有一种穿透人心的气场,它不是征服人,而是占满人的内心。”这种情怀就浸润在诸大建的文字中。
现在网上有很多煽情、偏激的文章,这种“负能量”没有出现在本书中。对于“教授是否可以成为公共知识分子、网红”之类的争议话题,诸大建能给出儒雅的分析。他提到:“尽量少与满腹牢骚的愤世嫉俗者打交道。我不喜欢当‘愤青’抱怨这抱怨那。”
在拥有学术地位、社会地位和财务自由的同时,诸大建有他坚持的原则。“老板可以出钱让我做咨询当顾问,但是不要期望我因此会说违心话;领导头衔需要尊重,但碰到问题不可以唯唯诺诺;与学术大佬相处要有敬意,但是讨论问题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读完此书,掩卷细思。时下,很多教授忙于做课题、发论文,而没有达到“四栖教授”和“思想者”的境界,也有很多青椒在“内卷化”“非升即走”的潮流中苦苦挣扎,这并非他们的错。
但至少,我能理解“诸大建们”的世界,理解当一个“四栖教授”和“思想者”的乐趣。诸大建在书中反复提到4R理论(四个对路),即幸福人生取决于对路的教育、对路的工作、对路的伴侣、对路的城市。
我想,更重要的,是“诸大建们”找到了“要我做(需求圈)、我想做(激情圈)、我能做(能力圈)”的交集,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了自己的“小确幸”和发挥才华、服务社会的“生态位”。
喜欢做学术,“躲进小楼成一统”,却又不囿于它,心中装着更大的世界——这不一定是浮躁,也有可能是有更大的格局、更深的情怀。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