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出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dl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赵大良:不求改变现实,但求面向未来,未来给我带来愉悦,也许会给现实带来希望!

博文

关于论文浪费数据答作者问

已有 3337 次阅读 2013-7-4 08:54 |个人分类:编辑出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前些天,瞎忙乎,匆忙中回答了一位不知那里的一位作者的问题 。今天无意中翻阅邮件发现了,感觉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特将邮件复制过来,整理了一下,与大家交流。

      【问】请教赵老师,别人说我文章太长,浪费了数据,应该分为两篇。您觉得这种情况怎么处理?打扰您了。

【答】这是一个认识问题:(1)太长——不是评价的标准,关键是看文章有没有内容;(2)内容是素材堆砌还是有明确的主题性,只要有内容就有价值——价值分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价值——主题相关性的发现;二是素材,为别人进行理论研究提供基础。

我认为:从出版的角度来讲,这两种情况都有价值;但是,从写作的角度看,素材堆砌缺少凝练和拔高,特别是会造成主题不明确,如果是证据已经充分的情况下,堆砌就是啰嗦,也可以说是浪费数据——对作者是浪费数据,而对读者是提供素材——在排除影响读者主题阅读的影响以外,读者可以通过完整的数据,证明或发现其他的现象和理论。

好像,《自然》最近为了保证研究成果报道的可靠性,要求作者提供图表甚至是文章之外所依据的原始数据,有的出版商还会专门提供空间存储与文章相关的原始数据。这一方面是对学术不端——学术造假的一种反制手段,另一方面也是保证研究的可重复性,同时这也使一些读者兴奋——可以在别人的数据基础上开展研究。

从出版的角度来说,我认为以数据充分为好——充分说明论文的主题以及保证研究可以被读者验证。当然,这个度把握起来还是比较难的。一般精明的作者会采用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数据来说明结果,证明结果的正确性而止。在传统出版模式下,没有单独的存储空加存放相关数据,在文章中堆砌太多的与主题关联性不大的数据,是比较忌讳的,因为出版的版面是有成本的,主题报道是否具有价值尚需要读者的检验,何况作者都没有价值发现的沉余数据?所以,出版惯例是标注作者的通信地址和通讯作者,以便感兴趣的读者联系、了解和证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721-705109.html

上一篇:感悟分享
下一篇:对某校“规范研究生学术行为实施办法”的讨论
收藏 IP: 117.32.153.*| 热度|

2 王桂颖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