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虽多,其治一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li2233 公共政策、公共管理、技术创新

博文

拿了诺奖又如何? 精选

已有 22983 次阅读 2014-10-7 05:14 |个人分类:创新政策|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创新, 诺贝尔

套用一首著名的诗词:      

           一年一度秋风劲,

           岁岁诺奖,

           今又诺奖,

           科网博主分外忙。

 

今年的生理医学奖刚刚公布,大批的相关博文已经涌出。介绍获奖者的,八卦获奖者的,借机惋惜说国内某某某跟诺奖擦肩而过的,不一而足。

其实,每年诺奖期间,压在国人心头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啥时候诺贝尔的自然科学奖项能落到咱人在国内的中国人头上?(这个句子有点绕是因为李政道杨振宁获奖的时候也是中国人,但人在海外)

这个问题,20多年来,几乎年年会提起。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擦肩”、“失之交臂”的说法。没有本土的诺贝尔科学奖,成了压在国人心头的一块大石头。

其实,换个角度来想想,也就就释然了:拿了诺奖又如何?

 

莫言先生拿了文学奖,又怎样了呢?文坛还是老样子。

如果今年有本土教授或者研究员拿了诺奖,会出现什么情况?或许跟莫言拿文学奖后差不多,热闹一阵子,媒体追逐获奖者一阵子,然后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舞照跳,马照跑,一切恢复老样子。跟莫言的情况唯一可能不同的地方是,只要获奖者愿意,他/她今后将在国内科学界拥有无尚的发言权,拥有无尽的科研经费,不关他/她是不是还在科研第一线。

就算得了一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对优化国内的科技体制,对增强创新能力,也不会有必然的促进作用。

 

目前国内科技体制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把攀登世界科学高峰这样一个在其它国家一般由小众完成的任务变成了人海战术,连地方性大学都在以发表为最重要的考评方式,在为发表SCI而孜孜不倦地努力。写到这里,我有一丝担心,如果真有本土科学家得了获奖,那么这个扭曲的狂热追求SCI的趋势,恐怕会越演越烈。

而目前中国最急需的,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因为只有企业的创新能力上去了,才能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国家创新系统,从而反过来有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水平的提高。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根本不在于把大学和研究所跟企业捆绑在一起搞什么协同创新,而在于让企业自身焕发出创新的热情和动力。现行的体制下,有钱的国企不会认真去创新,因为其垄断地位决定了任凭风吹浪打,它们的利润都是稳赚的。没钱的小私企无法创新,因为创新需要的资金都给大企业和个人人才计划的获得者拿去了。一般规模的私人企业无暇创新,因为他们要忙着应付各类政府衙门的管制。

没有公平的、自由竞争的市场,创新驱动发展就是空话而已。

 

什么时候,追求诺贝尔梦的人群成了小众,追求技术创新成了人海战术,我们的国家创新系统,才有可能是良性的,可持续的。

 



2014年诺贝尔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485-833526.html

上一篇:中科院“率先行动”:注重战略问题的同时也应注重小节
下一篇:怀念作为普通网友的李小文老师
收藏 IP: 146.187.116.*| 热度|

93 应急研究 陈安 曾泳春 曹聪 戴德昌 李伟钢 罗德海 姬扬 武夷山 王守业 王春艳 陈小润 褚昭明 韦玉程 王善勇 檀成龙 李颖业 张文军 石锋 张德元 唐凌峰 温世正 黄永义 闫尊强 李发堂 孙宝玺 周洲 魏东平 张士宏 张骥 代恒伟 陈佐龙 王琛 王启云 李天成 文双春 翟远征 吴浩宇 刘波 孙雪 蒋敏强 赵美娣 何学锋 徐耀 汤欢娜 徐晓 苏德辰 蔡志全 杜振亭 朱鸿鹄 吴飞鹏 郑永军 赵凤光 李祥海 吕喆 张忆文 侯沉 蒋永华 蓝必近 张云 郭胜锋 康建 陈楷翰 钱玉忠 胡俊 张颜荣 王福涛 陈筝 科苑往事 zhngshai wgq3867 Majorite shuxuewangzi xqhuang sheshou123 biofans ymytm bridgeneer loyalSciencefan doctor5 shenlu whh1235068 yjxia sandstorm eastHL2008 shaoyunpeng jiareng tianyuthu yunmu zst498606753 cloudyou idealist n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10: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