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据说评价工具都是西方发展起来的,但回应里没有细讲,比较遗憾;
3.说中国是青年,美国是老年人,这个提法比较新鲜。过去咱都说自己几千年历史,而美国建国才有两百多年;
4.据我所知,美国有机构做Business制度环境的评价,我做博士论文的时候还用到这个指标,记得中国得分是很靠后的;至于政治制度环境,就不多说了;
5.不知道这个健康报告是如何评价区域差异和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
6.不知道这个健康报告用到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模型,创新在模型中的作用是如何定义的,中美在创新能力方面的比较又是如何进行的。
希望有一天能够读到报告,也希望有一天能够有机会当面请教杨多贵研究员。
今天偶然读到一篇李肇星的访谈,他提到中美两国的一个差异。他说,美国喜欢也擅长哭穷,整天这危机那危机的。而中国呢,特别喜欢炫富,节日庆典搞的特别铺张。我觉得他说的挺有道理。
喜欢谈盛世,喜欢搞大典,是老年的特征。有危机感,不断进取,才是青年的标志。
【另】科学网博客的这个编辑器功能实在是太糟糕了,希望能有所改善。
中新网北京1月9日电(阚枫)中国科学院国家健康研究组8日在北京对外发布《国家健康报告》第1号。报告中对于“2049年中国国际地位超越美国”的预测,立即在网上引起热议。
中科院这份《国家健康报告》将全球100个样本国家的国家健康状况分为“健康盈余型”、“健康达标型”、“健康透支型”和“健康脆弱型”四类。其研究 显示:2011年中国国家健康指数(NHI)在100个样本国家中列第11位,高于美英法等发达国家,居“健康达标型”国家之首。
引起争议的是报告对于未来中美两国发展的预测。报告称,国家健康是中国超越美国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本钱”,中国只要坚持内修外适、强身健体、善养国 家“精气神”,预计到2049年,就一定能够全面超越美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还提出中国超越美国的“路线图”和“时间表”。预计到2049年, 新中国成立百年时,实现国际地位超越美国。
“这些是怎么预测出来的?”,“这是科学研究还是相声段子?”,“社会问题这么多,怎么就比人家更‘健康’了”,“怎么又在说赶英超美了,地位超过了又怎么样”……
报告一出,立即引来网友的一片调侃和质疑。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发表“新华微评”称, 报告以“生存方式”考量“国家健康”,而眼下无论是“表哥”“房妹”,还是弃婴,都是社会病痛,先解决问题,不要动辄谈“超越”,更别轻易说“复兴”。
针对舆论的质疑,中新网第一时间对中科院国家健康研究组组长杨多贵进行了采访。
中新网:“2049年中国国际地位超越美国”,这点争议最大。
杨多贵:现在国际上很多人在研究中国的GDP总量超过美国的时间,咱们国家提出“民族伟大复兴”,我个人认为,如果超越不了美国,就不叫复兴,“复 兴”就是做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至于2049年能不能实现,未来几十年中不确定因素特别多,我们这个报告是按照当前发展情况不变来分析。
中新网:报告中很多指标排名中,中国名列前茅,而美国却垫底,这点网友也提出质疑。
杨多贵:我们做的这个报告是以健康为标准来研究国家的,是一个“比健康”的标准,不是比GDP。打一个比方,一个青年人和一个老年人,美国是个老年 人,有钱有地位,中国是个小伙子,目前没地位没钱,但是比较健康。这只是个比喻,我们的研究中有些指标美国表现的也比中国好,在有些指标中中国排名很靠 后,不是说中国什么都好。
中新网:怎样看待网友对此报告的争议?
杨多贵:这种现象很正常,网友的声音有理性的,也有非理性的,这可以理解,我们就是一个学术研究,大家都可以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一个新的概念,大家有些异议很正常。
中新网:这个课题组的成员有多少人?
杨多贵:课题组人员也就七八个人,有些比较稳定的,也有陆续参与进来的研究生、博士生,大家的学科背景不太一样,都是有兴趣爱好和热情来做这个事情。
中新网:这个研究项目的资金来源是什么?
杨多贵:我们这个纯粹是做科学研究,创立“国家健康”这么一个新的学术概念,因为要支持创新,我们院里面最开始只是给了一些象征性的资金支持,非常 少,不超过5五万块钱,这是纯粹是支持科学研究的,后续就没有资金支持。有些政府部门也有意向给予我们资金支持,我们不要,因为拿了政府的钱之后,国外就 觉得你这个报告有政府背景,就不客观、不中立,所以我们一分钱都没要。
中新网:除了资金,课题组还有什么能保证这个学术报告的客观和独立呢?
杨多贵:我们研究的这些数据、模型和算法这些也都是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都是现在国际比较先进的学术研究工具,没什么自己创新的东西。研究工具都是通用的,我们只是换一个视角看问题。
中新网:这项研究是否将继续下去?
杨多贵:2003年,中科院国家健康研究课题组开始“国家健康”研究。2008年,我们课题组首次推出《国家健康报告》,把国家变成“人”来研究其健 康。这次报告是结合近几年全球经济危机,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调整,不断丰富完善,研究样本也从40多个国家扩至100个。我想,这项研究应该会继续下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18: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