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得起“引文分析之父”大名的,最恰当的、唯一的人选,是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博士,因为他是SCI的创始人。加菲尔德生于1925年,已经接近90岁高龄了,从年龄上看,当个“XX之父”,也不算占便宜。
这里不评述加菲尔德老先生的一生,而是说一则我最近发现的、很有趣的(至少我这么觉得)、跟老先生有关的引文悬案。
科学网上做文献计量学(或者科学计量学)的人很多,比如武夷山老师,刘玉仙同学,还有更年轻的陈凯华同学和赵星同学,在这个领域都做出过很不错的工作。我来说引文分析的事儿,有点儿班门弄斧了。不过,这一则小事儿的确是我刚刚注意到的,而且为了弄明白真相,我还颇为费力地在网上折腾了半天。
事情本身很小,上面提到的几位专家,还有没提到的更多的科学计量学专家们,对这个话题应该一点儿也不陌生。也许,这个我觉得是很有意思的悬案的东西,在人家那里一点儿也不“悬”,人家早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三言两语就能说清。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也不亏。至少,写这么一篇博文,可以解除我心头的一点儿疑虑。
有一个成语,叫做“三纸无驴”,相信不少人知道吧。其背后的故事,是说有人丢了一头驴,央告本村秀才帮忙写个“寻驴启示”。秀才满口答应,铺纸砚磨,洋洋洒洒,转眼间,已经写了三页纸。这人问秀才,找驴的事儿是怎么说的?秀才答:别着急呀,前面都是铺垫,我还没写到“驴”字呢。
我可不能学这个秀才,还是赶紧说“悬案”吧。
关于引文动机的研究,往最先追溯的话,一定会追到一个有15条的list上。即:最早的引文动机研究,列出了人们引用文献的时候,15个可能的出现的原因。这15条原因,译成中文是这样的:
1、对先驱表示敬意;
2、对相关工作表示肯定(即对同行表示敬意);
3、指明研究方法和设备;
4、提供背景性材料;
4、对自己的工作的纠正;
6、对他人工作的纠正;
7、对前人工作的批评;
8、用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9、提请关注即将发表的工作;
10、提供线索,指向未能充分传播、恰当索引或未被引用的文献;
11、鉴别数据和事实类别,如物理常数等;
12、指明对某一观点或概念进行过讨论的原始文献;
13、指明那些描述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概念或术语的原始文献或其他文献;
14、否定他人的工作或观点;
15、对他人的优先权提出异议。
应该说,事实上也早就有人指出过,这个单子并不完整(没有穷举所有可能性),而且,整个单子的组织排序也不是特有规律。但不管怎么说,这是现有文献中研究引文动机的第一次努力,功不可没。
这才引出本文一开始提出的“悬案”——这个单子是谁提出的?
第一反应,先看别人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说的。我通过互联网查找,加上翻阅手头的资料,对此大致上有了一个了解。结论是:有关文献对此没有统一看法。
说到引文动机的时候,有相当多的文献(比如国内的文献计量学教材)说这是一个名叫马尔文·温斯托克(Melvin Weinstock)的人于1971年提出的,有一些国外的文献也持这一说法。还有不少文献(比如武夷山老师的文章和一些外文文献),认为这个15条,是尤金·加菲尔德于1964年提出的。有意思的是,还有一些文献(主要是中文文章)在做文献综述部门写到这个15条的时候,把加菲尔德和温斯托克的工作分别评述,在各自名下列出15条,全然忽略这俩人的15条说的是一回事儿的事实。这也太不应该了,如果作者读过原始文献的话,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下面是加菲尔德和温斯托克在各自的文献中的15条原文,各位看看是不是一回事儿:
加菲尔德列出的15条(出处:Eugene Garfield. “Can Citation Indexing Be Automated?” in Mary Elizabeth Stevens, Vincent E. Giuliano, and Laurence B. Heilprin, Eds., Statsitical Assocristiora Methods for Mechamked Documentation, Sympom”um Proceedings, W’a.rhkgton 1964. (National Bureau of Standards Miscellaneous Publication 269, December 15, 1965), pp. 189-192.):
1. Paying homage to pioneers
2. Giving credit for related work (homage to peers)
3. Identifying methodology, equipment, etc.
4. Providing background reading
5. Correcting one’s own work
6. Correcting the work of others
7. Criticizing previous work
8. Substantiating claims
9. Alerting to forthcoming work
10. Providing leads to poorly disseminated, poorly indexed, or uncited work
11. Authenticating data and classes of fact—physical constants, etc.
12. Identifying original publications in which an idea or concept was discussed.
13. Identifying original publication or other work describing an eponymic concept or term as, e.g., Hodgkin’s Disease, Pareto’s Law, Friedel-Crafts Reaction, etc.
14. Disclaiming work or ideas of others (negative claims)
15. Disputing priority claims of others (negative homage)
温斯托克列出的15条(出处:Melvin Weinstock. "Citation
Indexes" in 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New York:
Marcel Dekker, 1971, Vol. 5, pp. 16-40)
2. Giving credit for related work.
3. Identifying methodology, equipment, etc.
4. Providing background reading.
5. Correcting one’s own work
6. Correcting the work of others
7. Criticizing previous work
8. Substantiating claims
9. Alerting researchers to forthcoming work.
10. Providing leads to poorly disseminated, poorly indexed, or uncited work.
11. Authenticating data and classes of fact—physical constants, etc.
12. Identifying original publications in which an idea or concept was discussed.
13. Identifying the original publication describing an eponymic concept or term as, e.g., Hodgkin’s disease, Pereto’s Law, Friedel-Crsfts Reaction.
14. Disclaiming work or ideas of others.
15. Disputing priority Claim of Others.
第二反应,这事儿简单啊,加菲尔德文章发表在前(1964),温斯托克文章发表在后(1971),这个15条单子的credit应该归加菲尔德。而且,根据常识判断,温斯托克的文章(实际上是百科全书的一章),应该引用加菲尔德的文章才是,否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抄袭或者剽窃了吗?
于是,我回头认真看了一下这两篇文章的相关部分,加菲尔德1964年的文章说到这15条的时候,用了这么一句话引出:“However, reference citations are also provided in papers for numerous reasons including, among others:” 然后是15条,前后没有引用别人文献的痕迹。这说明这15条是加菲尔德提出的。
然后我去看了温斯托克的原文,他是这么说的:”These references are supposed to identify those earlier researchers whose concepts, methods, apparatus, etc., inspired or were used by the author in developing his own article. Some specific reasons for using citations are as follows:” 然后就是15条。这里没有引用加菲尔德的文章。
本来我看好多文献把15条的单子归功于温斯托克,还以为这些文献的作者未必通读了温斯托克的原文,因为凭直觉,温斯托克应该引用了加菲尔德的文章。原因很简单,加氏文章在前,温氏文章在后。现在看,那些把15条的credit送给温斯托克的作者们也没有什么错,因为温斯托克没有引用加菲尔德的文章,让人误以为这是他的首创呢。
那么,是温斯托克这家伙剽窃吗?
第三反应,杀人不是割韭菜,割掉一茬,还接着长。说人剽窃这种事儿,要十分谨慎。再仔细看看,也许有新发现。结果,我还真是发现了一些线索。
线索1:温斯托克的这篇作为图情百科全书一章的文献,的确引用了加菲尔德的那篇列出15条单子的文献。这说明,温斯托克同志对于加菲尔德那篇文章的存在,是知晓的。不过,引用的地方,不是在列出15条单子的时候,而是在另外一个话题下。顺便说一句,无论是加菲尔德的这篇文献,还是温斯托克的这篇文献,都是主要在讲引文索引的事儿,15条单子的内容(即引用动机问题)都不是其主要话题。
不管怎么样,线索1说明,温斯托克在明知加菲尔德文献存在的情况下,没有在列出15条的时候引用加氏的文献,其剽窃的嫌疑更大了。
不过,同志哥还是刀下留人比较好。我们还有线索2.
线索2:看温斯托克文章的作者单位,原来人家是加菲尔德创办的科学信息研究所(ISI——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的资深信息科学家(Senior Information Scientist)。60年代的ISI可不是今天的Thomson Reuters这样的规模。我们有理由相信,加菲尔德和温斯托克是一个研究团队的,至少温氏是加氏手下的一兵。
那么,俩人都是搞引文的,应该知道该引用前人成果的时候,一定不能含糊吧。可是,为什么温氏没有引用加氏的文章呢?(注意:温斯托克在发表这篇文章后,还继续在ISI工作,并发表了其他文章,这说明他并没有因为在文章中没有引用加氏的文章而在工作岗位上受到什么影响。)
我觉得可能的原因有:
第一,忘了。忘了就忘了。尽管侵犯了加菲尔德的知识产权,但加菲尔德仁德宽厚,没加怪罪。
第二,15条的归纳本来温斯托克就有份儿,那是集体的结晶,所以不引。
第三,15条的归纳是温斯托克弄出来的,结果被加菲尔德先用了,所以不引。
究竟是怎么回事儿,我说不好。不过,就算事实是这里的第二、第三的任何一种情况,现在的通行做法也是应该引用一下。
不管怎么说,这是悬案了。温斯托克不知所终,但加菲尔德老人家还活着。我想了想,还是觉得为了这点小事儿打扰老人家,也太不仁义了,再说加氏本人也未见得就记得清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因此,我放弃了找当事人直接求证的想法。反正这也不算什么大事儿,悬案就悬案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8: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