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明物理学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kylark1981 用科学的思维理解每天发生的事情

博文

别搞错了,思政教育不是政治教育

已有 3842 次阅读 2022-9-25 17:0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我经常在一些杂志上看到思政教育的优秀案例。思政是当下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最近一些年,所有高校都在搞这些东西。但是这些教育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即为思政而思政。任何一个科目,东拉西扯,都可以扯到中国文化、爱国教育等思政内容上去。更甚,科学教育的材料,被整成了政治教育的材料。这是一种教育的倒退,应该引起重视。

例子一、电磁学中,有老师引用一些古代的名言,比如庄子的 "天地之美、万物之理,以及古代的诗词,用于说明自然之美。而科学所展现的对称性,正是描述天地之美的有效工具。这些教育的目的是要把枯燥、抽象的物理学知识和美学结合,引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例子二,同样是电磁学课程,为了体现所谓的思政教育,把大国重器的电磁炮也抬出来了,并强调,我国的电磁炮经过较长时间的调试和测试,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有些人还会介绍我国在别的领域取得的一些进展。

这两个案例,都有为了思政而思政的嫌疑,显得做作不自然。比如第一个例子,为了引出所谓的对称,把庄子或者古代的诗词都抬出来了。可是这些东西,能体现科学之美吗?我自己作科学研究,就非常清楚,这些诗词和科学原理之间没有任何因果关系和类似性,这样的联想无助于学生增强对某个概念的理解。相反,它会把问题神秘化、复杂化,把学生引入歧途。我存有这个疑问,是因为如果要体现科学的美---对称、简洁、深刻---我们完全有更好的、更加通俗的例子。事实上,教材中就有很多。第二个例子也有类似的问题,即电磁现象是生活常识,无处不在,随便举生活中的具体的例子,都可以说明电和磁的关系,也可以强调它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我们需要用大家都不熟悉的例子来解释某个具体的问题吗?这些内容的引入,真可以起到思政效果?科学研究其实恰恰相反,我们能理解某个科学知识,首先源自我们可以感知它和认识它。

上面举的例子,我可能并不清楚具体实施细节。他们在讲解的时候可能并没有完全按照这个讲义来实施,或加入了很多其它内容。他们不是本文批判的对象,我们看到,这个现象是广泛存在的。我自己碰到过一些案例,比如它们把书本上的每一章都搞一个思政点,而且准备非常充分。但是,我们应该反思,这是在干嘛?老师在传递科学的时候,应该以什么为主要宗旨?我认为是应该以解释和理解科学原理为第一宗旨。让学生获得最好的教育,最深刻的理解,是最好的思政。目前这样的思政,有点形式主义,不能起到教育的效果。

本文并不是说要反对思政教育。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体系中,的确出现了一些价值观错误的声音。比如有些人逢中必反。在疫情中,我们就看到了很多这样的言论,比如特别喜欢转发国外的一些谣言,但是对政府或者专家的辟谣,总是持怀疑态度。这是一种形式的价值观扭曲。我们的毒教材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那么怎么才能做好思政教育呢?多年前,我询问过教育厅的一些朋友。在他们看来,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培养他们爱国爱家、积极乐观、敢于挑战困难的人生态度,都是很好的思政教育。他甚至说,你从国外学习回来,你可以给学生介绍国外的情况,鼓励你们的学生走出去,向他们学习,以后回国创业和工作,建设这个国家,就是很好的思政教育。所以这个思想政治教育,不拘泥于具体形式。他们也很反感这样的形式主义。同样地,作为老师,如果可以把课程讲好,能够把科学最本质的思想讲明白,讲透彻,把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讲得清清楚楚,就是最好的思政教育。所以,老师上课,精神饱满,准备充分,也是很好的思政教育。如果可以将科学史融入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就是好的思政教育。现在有些思政教育,不知道这些老师是主动的,被动的,还是为了完成任务,但从形式上看,他们已经把教育经念歪了。主管这些教育的学校领导,也把经念歪了。我希望他们能把心思放在如何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上,如何把他们的学生培养成人才上,而不是搞这些形式化的东西。

目前的高等教育还存在其它的一些问题,包括基础教育越来越僵硬化(或机械化)、PPT化、趣味化、以及形式化等---以后再讨论。一堂本来应该生动有趣,而且充满思想的课堂,也变成了一场场表演秀。这样搞教育,最后这些学生,到底能学到什么样的科学知识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9494-1356769.html

上一篇:《经典力学》札记: 22 - 30
下一篇:物理学、地球年龄和古人类学
收藏 IP: 36.5.116.*| 热度|

19 史晓雷 武夷山 夏辉 张晓良 范振英 王安良 曹俊兴 孙颉 杨正瓴 汪运山 郑强 梁洪泽 刘钢 曾杰 李陶 王启云 吕建华 牛凤岐 焦飞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