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明物理学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kylark1981 用科学的思维理解每天发生的事情

博文

科学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 精选

已有 5534 次阅读 2024-7-6 08:1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

龚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7世纪以前,科学、技术和社会几乎是独立发展的。科学研究,在很大程度来自个人的兴趣。17世纪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以及当时的科学家发现了很多关于气体、流体、磁性、化学的知识,它们都没有导致特别重要的技术发明和应用。在更早的时期,培根就提出“科学是一种力量”,但很少有人认识到这个力量的存在和价值。相反,技术却一直在促进人类的进步。第一次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就是来自18世纪的蒸汽机的发明而导致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19世纪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呈现出很不一样的情况。一方面,科学原理的突破直接导致了重要的技术发明。比如19世纪的电磁光理论的统一,导致了发电机以及无线通讯技术的出现,而热机原理以及热力学理论的建立,导致了内燃机的出现。这些科学突破导致了以电力为基础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纯粹科学领域,不同科学之间的融合和互相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比如光谱仪的发明,同时促进了化学、物理、天文等领域的进步。当然,同时期,世界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德国和美国崛起,以及西方国家扩大的全球殖民等。重视教育,重视科学研究,是德国能够崛起的重要原因。钢铁成为19世纪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在经济上,一个国家的钢铁年产量,也成了衡量它的经济实力最重要的指标。此时的东方国家,国门被打开,各种不平等条约被签订,从而不得不进行改革。清朝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收效甚微,最终以失败告终;而日本实行明治维新,办大学、搞教育、全盘西化,并在19世末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所以,日本在20世纪上半叶,就已经开始在国际科技舞台崭露头角,并做出了有影响力的工作。

bacon.jpg

20世纪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呈现更加复杂和紧密的关系。在科学方面,量子力学的发展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原子的认识。量子力学改变了物理、化学、生物、材料、考古、地理等几乎所有科学学科的研究方式; 同时通过对原子的认识以及对固体材料的认识,导致了大量的技术发明,以及大量的新的应用,包括激光、计算机、太阳能、电池等等。 在社会层面,世界大战以及冷战贯穿在20世纪的科学发展历程中,并对科学的研究深远影响。两个最大的政治方面的变化是美国成为新的科学中心,以及亚洲的崛起。与此同时,科学和技术的危害也越来越明显,最显著的是原子弹和DDT等。20世纪后半期,政府直接设立科研基金支持科学研究,同时斥巨资建立大型的科学研究装置。 20世纪出现了以计算机、航空等为基础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并且出现了大量的高科技公司,它们以科学、技术、金融为支持实现技术和经济全球化。从此以后,科学研究成了国家竞争力的一部分。结合19世界和20世纪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我们终于可以理解培根的名言科学是一种力量,并回答它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它是一种革命性的力量,一种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力量,是一种生产力,但是它同时也是具有破坏性的可以摧毁人类的力量。

上面的文字是我的“物理学思想史”课程设计的一部分,同时以此为基础在一些地方做过报告。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我意识到要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STS)的关系,需要理解或者回答科学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我暂时不清楚它是否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但我确定它很重要。一个好的做法是在得到具体结论之前考察具体的例子,用归纳法得到具体的结论。这样可以避免很多武断的结论。这些答案是理解和预测未来的科技趋势的关键。可以预计,作为一种改变世界的力量,未来的科学、技术和社会(或者国家)的关系会更加密切,而科学作为某种形式的自由探索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困难。这个结论可能会让那些坚持科学的自由探索的人沮丧。

本文同步在知乎发布:https://zhuanlan.zhihu.com/p/70733285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9494-1441118.html

上一篇:宏观性质和微观细节真的有直接联系吗?
下一篇:重读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有感
收藏 IP: 114.214.196.*| 热度|

25 郑永军 刘进平 张学文 晏成和 王涛 许培扬 曾杰 崔锦华 王从彦 檀成龙 史晓雷 武夷山 周忠浩 杨正瓴 黄永义 王安良 冯兆东 夏辉 孙颉 李侠 刘炜 代恒伟 石勇强 池德龙 chaoligroup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