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怀疑》从故事上并没有太多值得说的地方,就是教会学校的校长阿罗西斯修女怀疑弗林神父引诱了一个小男孩。但是,她只是怀疑并没有任何证据,最后她却通过“诈”的方式将弗林神父赶走,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尽管达到目的后自己却和詹姆丝修女抱头痛哭了一场。
该局一共五个人物,除了两个修女一个神父之外,就是一言未发的小男孩和被校长叫来证明弗林神父龌龊的黑人妈妈了,这位妈妈看上去是个文化水平不高的工人,所以,中间还爆了粗口。
二
话剧玩的一向不是故事性,而是表演,更确切地说,是语言。也所以,电视台一度播放过话剧,但是,效果可谓一塌糊涂,让人甚至怀疑话剧演员是不是都是演技很差的人。其实这只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话剧只属于舞台,尽管杨立新、梁冠华、朱旭,甚至宋丹丹等等老戏骨都在话剧和电视剧两种艺术形式中都放过异彩,究竟还是有极大的不同了。
而这部百老汇已经上演过千场以上的话剧之所以能够如此火爆,肯定有她的格外优秀之处。
三
我就在鼓楼西剧场体验到了这种优秀,近两个小时的话剧中间没有休息,所有的场次间的过渡均由黑灯完成,但是实际上的场景就是两个,一是校长办公室,而是学校的小花园,如果预算足够,完全可以依靠旋转舞台一步完成场景转换。
全局是从弗林神父的布道开始,他讲述的是不确定性,当然,主题是信仰本身,故事则是按照星空来确定轮船大海上失事后的定向,开始是极为确定,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星星的隐匿和体力的消耗,他对于自己的判断失去了信念。
而全局的终了也依然是弗林神父的布道,也几乎是同样的内容,只是去掉了故事部分,而只保留了理念性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疑问之阐释。
所有的故事就在这两次内容相似的布道内容间展开。布道开启了整个故事,又总结了整个故事,应该说是话剧常用的呼应方式,不过还是挺有趣的。
四
故事的讲述其实是没有悬念的,弗林神父一出现就是“高大全”的形象,而校长阿罗西斯修女则是中年妇女的“事儿妈”形象,高下立判,而且,在校长招来那个孩子的母亲企图打开赶走神父的突破口的时候,男孩妈妈却拒绝配合,并告知了自家儿子有同性恋倾向的秘密,使得这场针对弗林神父的“栽赃”“陷害”更显得没有证据和理由。
同时,年轻的詹姆丝修女也宁肯得罪校长也不愿意协同指控弗林神父,因为根本就没有确切的证据。
所以,一切都看似对校长不利,这场闹剧马上就要以无聊而结束了。
五
阿罗西斯修女最后祭出了杀手锏。
她在和弗林神父单独谈话的时候,告知他自己并没有给上级神父打电话调查但是却将电话“打给了一个过去的修女”。
弗林神父至此妥协了,答应离开这个学校。而后来,阿罗西斯修女揭底的时候却告知詹姆丝修女,自己其实并没有打这个电话。
六
嗯,我在话剧演出结束后的观众与演员的交流会上,说了这样的一段话:其实,女人的直觉在该剧中是“确定性的”,其他关于证据、逻辑和推理等都是不确定的,会出现类似于“罗生门”的公说公有理的奇特局面,对于真相的解读可以是多向度的。
所以,在看似死水微澜的整个剧中,其实以确定性的女人直觉为潜在的线索,从弗林神父的男性魅力说,他非但赢得了小男孩的信任,也赢得了涉世不深的年轻修女的爱恋,但是这些却无法对有过婚姻史的阿罗西斯修女造成诱惑,作为一个犯过罪sin(可能是堕胎)的女人,她对于男性的那点东西可谓了如指掌,所以,仅从防患于未然的角度说,她也不愿意让一个风险因素就在自己的学校里面留存,而愿意采取任何的措施来消解风险存在的可能性,也就是不让任何不确定性的东西存在。
七
这部话剧有些花絮还有点意思。小男孩选了曾在CCTV钢琴大赛中得过优秀奖的孩子出演,他除了在剧中出现了一次,因为孤独地呆着而被弗林神父领走,之外,主要就是在配乐,为布道而弹奏,或者为情节的推进而弹奏,应该说,这个角色的选择和使用很有趣。
黑人妈妈是个坦率到极致的角色,演员也对角色的诠释非常到位,按照一位事后也做了评述的老观众的说法:“她就是典型的美国黑人妈妈形象。”
修女校长的饰演者则是安徽大学表演系的李姓老师,演绎这个角色也可谓层次分明,看似单纯实则复杂,不愧是表演系的老师。而这个角色正是本局的主角。
其他角色也各自都表演出了自己的味道,符合角色的要求。期间的一些体育课或者气候转换,也都用投影等技术手段表达出来了。
最近看了两部话剧,除了这一部之外,还有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上演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改编的话剧《意外来客》,上海的演员演出,可谓精致,同时又是高潮迭起的。
而这些都是只可以近观而不能电视化的东西,从我的角度说,我特别期待着大家都有近距离接触不同艺术形式的机会,那绝对能给你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
话剧——去看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4: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