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4日,武汉市江汉区大董社区内,居民从抗击疫情的宣传条幅下走过。这里已获评无疫情小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3月24日,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自4月8日零时起,武汉市将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复对外交通。“封城”两个多月的武汉,终于迎来了“解封”的讯号。近几天当地媒体报道,武汉市无疫情小区占比超90%、无疫情社区内商业设施限时开放、人员恢复社区内活动等,“非常”时期长达一个多月的社区封闭式管理,似乎也逐渐回归“日常”。
3月24日,武汉市江汉区汉来广场附近的小区内,一名外地租户在帮邻居理发。这附近是武汉规模较大的一家建材市场,聚集了许多外地商户、租户。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3月24日,武汉市江汉区汉来广场附近的小区内,几名做批发零售的住户。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3月22日上午,武汉市武昌区天华新村小区内一个临时开门营业的菜摊里,一位居民向志愿者询问能否购买陈醋。虽然18日起无疫情小区内商业网点可以恢复对小区居民个人正常营业,但小区内商品种类有限,很多生活物品仍需社区工作人员收集居民需求后分别去小区外的大型超市采购。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3月24日,武汉市大董社区,一名下沉干部骑着共享单车穿行在社区里。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2月11日凌晨,武汉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要求武汉所有住宅小区实行封闭管理。有的小区门口拉起了警戒线,或是堆满由各色共享单车搭成的临时路障。一些社区则规定每户每3天可派一人出门采购。
此后,武汉社区封闭管理多次升级。
2月16日,在武昌区民生社区,趁着雪后的阳光,居民们来到社区内的露天菜市,选购7元一斤的黄瓜、8元一斤的西红柿、或者两三元一斤的大白菜、藜蒿。隔壁街上,由市属事业单位下沉干部组成的小队全副武装,穿着白色的防护服,对街道的墙面、地面进行定时消杀。
3月18日,武汉市雄楚大道一处居民区的楼顶,有人在锻炼身体,有人在照顾“菜园子”。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3月19日,武汉市营房社区,一处蔬菜零售店面。该店面月租金4000元。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没过几天,黄色的塑料围挡被运进社区,在各家商铺门前一路排开,居民购物的渠道变少了。此后,市内所有社区都被金属或塑料的防疫围栏重重包围,再后来,围栏外缠上了铁丝,社区只留一个出入口,人员出入一律测温、登记,禁止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
3月13日,武汉市江汉区民生社区内,一个由共享单车和塑料围挡组成的临时路障。一些老旧小区内部道路四通八达,社区制作了许多临时路障降低人员流动。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3月15日,武汉市硚口区,路边的商店打开一半卷帘门,同时挂着不营业的牌子。社区施行封闭式管理后,商业设施停业,仍在营业的商超也不再对个人销售生活物资。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3月13日,武汉市江汉区,一名送餐员趴在社区和马路间的防疫围栏上等待顾客取餐。社区封闭期间,为加强管理,围栏不断升级,许多社区只留一个出入口。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峥苨/摄
一些居民站出来,成了走街串巷的志愿者。51岁的余大姐当上社区志愿者后,把她租住的小区比作“幼儿园”。这里老年居民占六成,还有不少独居、孤寡老人。无法出门的日子里,他们不像年轻人一样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信息、娱乐和物资,对商品价格也更敏感。
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要像幼儿园老师,一次次耐心提醒他们戴上不习惯戴的口罩、不要在院子里扎堆聊天;也要像亲人一样,耐心回应他们不分时段用座机打来的咨询电话,帮忙争取数量有限的“爱心菜”、低于市价的储备肉,还要在超市半空的货架上找到居民指定的柴米油盐。有志愿者说,借着给老人买菜的机会,她第一次分清了茼蒿和藜蒿。
3月7日,武汉市硚口区一小区门前,社区志愿者和下沉干部在发放价值10元的“爱心菜”套餐时,一位居民在阳台上探身询问。社区封闭后,市民的生活必需品大都需要社区工作人员代为采购,对于不擅长手机购物的老年人来说更是如此。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3月12日晚,武汉市武昌区得胜桥附近一小区内的居民。不远处是灯火辉煌的黄鹤楼。当天,武汉市对所有住宅小区实行封闭管理已一个月。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3月11日,武汉市得胜桥附近的一小区内,一位市民在自家店铺里唱歌,消磨无法出门的时间。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封闭带来的压力也在堆积。“再不解封,火神山、雷神山都得改成精神病医院。”一位老年居民打趣道。不能出门的一个月里,外面发生了很多事。家住江汉区的曹大爷,从电话里才得知身在武昌的哥哥因新冠肺炎去世、全家或住院或隔离的消息。
3月12日,武汉市得胜桥社区,一个年轻人从老街走过。这段老街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3月14日,武汉市得胜桥社区,黄村显老人吃完晚饭,坐在院子中刷抖音。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3月12日,武汉市得胜桥社区附近的一小区内,人们跳起广场舞。疫情期间,每个人都自动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武汉的气温逐渐爬升到20摄氏度,梅花、迎春花和樱花陆续开放。随着疫情相关数据好转,无疫情小区的居民可以下楼散步了,小区内为居民提供生活必需品的便利店、药店、小菜场等也陆续开张营业。堵在路口的围挡被人悄悄挪开一道口子,可供一人侧身通过。黄色的塑料围挡上写满了商贩们的电话,方便有需要的市民,也尽力挽救受疫情影响的生意。
3月24日,武汉民族社区花楼街,居民们在围挡后的门店挑选蔬菜。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3月24日,武汉市江汉区民生社区内,一位居民晾晒洗过的一次性口罩,准备重复利用。防疫物资不好买,一些居民尽量重复利用轻度使用后的一次性口罩,充当防护服的一次性雨衣也在晾晒后重复使用。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3月24日,武汉市大董社区,居民在小区内遛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3月24日,武汉市江汉区民生社区内,一位店主胸前挂着付款码、身后驮着各种分装的酱菜,骑着自行车在巷子里兜售货品。社区封闭后,客流骤减,但店铺租金不变,许多小商贩受疫情影响的生意雪上加霜,不得不通过送货上门、移动售货等方式维持店铺运转。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在江汉区大董社区,90岁的黄奶奶前两天从社区分到了活鱼,打算做成鱼干。刚把切好的鱼块摆好,她就开始织毛衣。黄奶奶和聋哑的女儿住在一起,她腿脚不灵便,小区封闭后哪里也没去,每天坐在家门口织毛衣,已经给女儿织了一件,手上的这件也完成了大半。黄奶奶说,毛衣织完的那天,说不定大家就可以走出社区了。
3月24日,武汉市大董社区,90岁的黄奶奶在织毛衣。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https://feng.ifeng.com/c/7v9L815guFU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9 09: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