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有了互联网,有许多事情变得简单了,比如遇到不太了解的东西到网上一搜,大多数时候可以找到相关的说明和解释,所以“有问题找度娘”成为许多人的习惯。不说别人,其实我自己也是这么做的,我的理解,互联网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互助与分享,百度百科和百度知道是在千千万万网友的努力和数据积累的基础上才有现在这样的规模和作用的,自己也经常会去查一下,虽然发现其中错误的东西实在也是太多了,但这或许也是网络很难克服的缺陷和短板,也因此,当看到有自己能回答的问题时我也乐于回复,毕竟平时主要是做咨询的,回答别人的问题好像成了习惯,不知不觉在百度知道自己也已经升到8级了。
不过正因为网络有这样的功能,我也早就发现,它很大程度上培养的一些人的依赖和偷懒心理,遇到问题不是先自己动脑子,直接就去网上找答案,以前女儿小学中学的习题,基本上都能直接在网上找到答案,尝到甜头后有一阵她做作业会习惯性地去查百度,被我发现后阻止了,告诉她别只满足于找到一个现成的答案,自己做出来的答案印象才深刻,有不知道的不如多与别的同学交流,即使查百度,也不要满足于有答案,要弄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答案。好在女儿后来确实很少去百度查作业的答案了。但还是有许多人喜欢通过网络获取直接的答案,却不想自己亲自去找答案,也不去核实考证网上的回答或解释是否正确。
每次在给学生开讲座推荐图书馆的数据库时,我都会强调,网上的东西良莠不齐,很难让人判断正确与否。如果你写文章引用的东西是百度百科,那是不够权威的,应该去找找中国大百科全书上是不是有同样的内容。同样,我也经常会向他们推荐图书馆的咨询平台,告诉他们百度知道来解答你问题的,可能是个专家,也可能是个完全的外行,你很难自己去判断网友的水平,但图书馆的咨询平台,都是图书馆的咨询专家,他们给你的解答至少不会太离谱,即便是他们自己不懂的东西,也是从各种相对可靠的参考源中给你找答案的。
不过,或许图书馆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固定的形象了,从我自己参与的几个咨询平台所接触到的咨询问题来看,读者向图书馆平台所提交的问题,绝大多数是关于图书馆服务和文献检索、信息查询等方面的问题。偶然有些专业问题,却真的是我们没法回答的。曾经在省联合咨询平台上收到这么一个咨询问题:“如何提高从淡水中提取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含量?” 问题的具体描述是:“实验室采取了用XAD大孔型树脂分离技术的方法提取淡水中的DOM,但是效果没有很好,提取出来的水样需要还需要过一次。如何才能提高提取的含量跟浓度”。面对如此专业的问题,确实没法回答,我也很奇怪,这样的问题应该与相关专业的老师探讨并寻找办法啊,为什么却在网上提问?当然,我还是习惯性地用几个关键词在数据库中检索了一下,想看看是否有相关论文论述过这方面的内容,但没有检索到特别相关的文献。说实在的,用查新的眼光看,这是个创新点啊,因为还没人做过相关研究,或者说,没做出令人满意的成果,如果能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并有所进展的话,或许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一个研究方向啊!可惜,那学生却只想找到直接的答案,并没想自己去找到方法。
当然,更多的问题是在每年某个时段,其实就是学生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不少查找文献方面的咨询,但让人不能接受的是,这些咨询就如他们在百度知道上提问一样,就希望你直接提供给他们文献,而那些提问其实连具体内容都没描述清楚。举几个例子。一提问是这样写的:“如何查找环境方面研究进展最前沿文章的发表动态”,我的天,环境是多么大的一个概念,相关的文献该有多少?还有一个问题:“请问有没有美国对于无机非金属方面的参考文献?”更多的提问则是这样的:“我想查找《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比较》相关的外文文献,麻烦您传递一下文献”。咨询做多了,这样的提问一看就知道,该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就是“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比较”,就希望你给几篇外文文献,他列到参考文献里就完事了。当然,类似这样的咨询,我一般不给具体的文献信息,只告诉他检索的途径和方法,让他自己去找。但或许也因为这样,许多人对图书馆的咨询平台评价就更不好了吧?这也是让人很矛盾的一个地方,或许过几天会对这个问题再讨论一下。
刚才看到李竞老师的博文“一封给求助者的回信”,我想这其实也算是学生网上求助的一个形式了,不过该学生更聪明,找了个本领域的专家,当然,李老师的回复比我们要专业得多,但基本思路却其实是一样的,就是不想直接告诉提问者答案,而希望他自己去查找资料,去确立研究方向,所以看了他的博文也不觉莞尔。不过从这些网上咨询中,我们其实都能看到,互联网的便利性给许多用户养成了一些偷懒的习惯,希望到网上去找到直接的答案,而不想自己亲自去探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9: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