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晓同梦说要谈科研评价体系,还把孤魂拉出来吸引眼球,说是跟飞鹏兄讨论的是,为什么我们本来有完善的学术评价机制,包括中文的期刊,核心和统计源的分类;科研成果的认定也是通过同行评议确定;职称与学历和成果的挂钩。。。如此等等,为什么这些机制都失灵甚至消失了?就以对外文期刊文章的认定来看,以前还提三大索引,为什么现在就剩SCI了?拉了好大一个架子,把人的胃口吊得高高滴。结果最后,徐晓同梦只是讲了几个故事,归纳起来就是说,原来那些好的学术评价机制的消失是因为“污场合”,解决之道则是大家以高僧大德为标准,将污了的场合重新建立。这让偶真的又好气又好笑,原来徐晓同梦开出的药方就和红楼梦里那个老道弄的冰糖炖梨异曲同工,谁都能吃,反正吃不死人,还甜丝丝滴,吃了很是受用,吃着吃着,人便都老了,死了,也不用管什么评价机制了。这个这个,偶感觉实在没有骚到痒处,不知道孤魂对这个讨论是不是满意?偶看了下孤魂的评论,除了怀疑高僧大德其实禅房里面是藏着武媚娘或者潘金莲以外,好像已经被徐晓同梦绕晕了,而且最近孤魂的确有点犯迷糊。本来,徐晓同梦是以孤魂之名说事,偶因为看孤魂正与搞图书情报的有点犯冲,不想蹚这趟浑水了,却实在不满意徐晓如此草草收场,最后还是忍不住跳出来,准备也来说点故事啥滴。
其实在徐晓同梦的那篇半吊子博文后我就有评论说:有一点不太同意你的说法:“我们本来有完善的学术评价机制”,偶觉得我们其实从来都没有什么完善的学术评价机制,只是以前的人还较多的心存一些善良,进行学术评价的时候也相对公正,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各种不公正太多了,而那些无论是因为公正还是不公正的评价已经上位的人,为了表明自己的公正,弄了个所谓定量的硬指标出来,刚开始的时候欢迎的人还是很多滴,特别是那些无权无势的人,现在还有不少这样滴人。问题是,如果现在不讲硬的数字,评价的人还会有以前的公正吗?与徐晓的故事对应起来就是,以前其实大多数的人都算得高僧大德,所以无需太多的指标和规范,也没什么基本门槛、一刀切之类的,但评价的结果还是基本靠谱的,可到了现在,有了各种指标和规定,包括评审的程序都要求严格,却反而评审出来的结果越来越不靠谱。就如我的另一个评论:所谓三大索引现在并没有完全放弃,只是权重已经大大改变,这个包括SCI,以前再垃圾的SCI论文一些学校给的奖励都有每篇上万滴,现在要看IF、看分区之类滴。可见评价机制看起来其实是越来越完善的,指标也越来越细,这让那些被评审的人面对明显不靠谱的结果也无话可说,还找不到为何会出现如此结果的原因,所以除了怪自己运气不好外,能找到的理由大概也只有“污场合”了。
还是以人的评审为例吧,科研成果的评审涉及不同类型和多种因素,人则更容易在人们心中有一个基本评价。好像以前,虽然有考试,但经常有听说破格的事情,而且说起来都是某某慧眼识英才,大有新时代伯乐的味道,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这样的事情已经看不到了,因为有些被设定的线成了硬杠子是破不得的,以至于出现了陈丹青这样的艺术家看好有的有艺术天分的年轻人要录取来当自己的研究生,竟因为外语没到那条线而不能录取,无论你以艺术家还是导师名义的所有推荐、分辩甚至担保统统没用,弄的陈丹青这种有脾气的人只有甩手走人。诡异的是都硬到这份上的线,但老百姓却不时听说谁谁谁没上线也被某某名校某某名师录取了这样的消息。当然,这个录取大多是师出有名的,大多数时候是存在一个一般人都不知道的却规定了哪些情况可以破格录取的文件的,那个被录取的人应该有某个条件刚好符合文件规定。再说升职称之类的,最初好像也没有要发几篇文章、获几个课题几个奖这样的规定,但评上的基本是大家认可的单位上的教学或科研好手,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有文章多少篇的要求了,随后不断加码,文章有期刊级别的要求,到最后必须有SCI,还有课题、奖励等等,但评出来的人还不见得大家都认可。因为人们发现评定的规定经常在变化,什么时候便出来一个规定,要符合某条件才有能晋升,而大家比较认可的人也许恰好因为不符合这个条件而不能晋升。所以,看看我们现在制定的各种指标和要求,早就已经偏离了选拔人才的目标,而是变成了卡人的依据。
说到科研的评价,大概各种规定更多,从项目的立项到中期检查到结题,再到以后的报奖、评奖、获奖,哪些基本要求,如何操作、填表等等,而能否批准,能否结题、能否获奖好像也有许多具体规定,可有多少人完全相信这一切都是公正的?所以即便是国家评出的大奖也还是有人质疑,好像只有那老外评出来的诺贝尔奖才真正可说是不含水分的,悲催的是想什么就是没什么,于是冲击炸药奖似乎成了国家和科学家共同的奋斗目标了。
在科研评价方面,好像最近国家也发现问题不少,一直在提倡改变原来的评价方式,也提出了不唯数字论,不唯SCI论等等,当然我们至今也还没有看到一个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方案,而人们的经验其实是如果没有了数字的硬性约束,各种弹性的好处究竟会惠及为科技进步作出了贡献的科学家和科研项目还是那些有能力得到弹性好处的人,就如当初他们在硬性指标下一样能获取经费和奖项一样。因为一弹性,连原来的那把尺都没有了。所以徐晓同梦拼命召唤高僧大德是有道理的,似乎除此之外还真没有什么好办法了。恰好今天还看到了王善勇同梦的置顶博文“科研评价体系国际化能如何?” 开出一个国际化的药方,其实便是让老外来当裁判,而这个方案的基础其实也无非是老外大概有更多的高僧大德而已。
不过偶的一个理念却是,无论是科技评价还是人才评价,如果把希望寄托在什么高僧大德身上,大多数时候恐怕是要失望滴。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还有一句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其实与其对科技评价画出一条条死板的线,貌似公正却未必真能堵了别人的嘴,但你如果能把被评价者的所有成果放在阳光下,把所有评审的过程也全部公开透明了,让申请过程、研究过程、评审专家意见等等都公开,一旦发现舞弊行为就及时曝光,严厉惩戒,发现评审专家不公正也可以申诉或投诉,查实的话将对专家的学术诚信扣分并影响其声誉和自己的研究,对于错误的评价及时纠正。只要让科研评价都在阳光下进行,让钻空子的人很容易就能被人发现,一旦被发现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科技评价的不靠谱一定会大大减少。
好吧,徐晓同梦讲了几个很长的故事,偶也只能勉为其难讲几个短的。
故事一:某单位评职称,甲乙丙丁申报,初评可以选两人,于是单位请10人来参加评选,为他们打分,满分为100分。公众的意见,这四人无论科研还是工作,按成果和表现来排序应该是甲、丙、丁、乙,但打分后的排序却是甲乙丙丁。于是甲乙两人出线。大家无论如何想不通,认为丙丁中无论谁出线都还能理解,因为丙没比丁强多少,但与乙相比优势却是比较明显的。后来有消息透露,在10张打分的表格中,有人给丙打了0分,给乙却是100分,而另外那些表格的打分,每人都在80-90的区间,所以丙成为得分最低的人。
故事二:甲乙参加第二轮评选,甲符合所有条件且大大超过,乙仅为刚够申报条件,大家公认甲在各方面都强于乙,胜出应该毫无悬念。参加投票的7人,投票结果乙以4比三的票数胜出,而事后甲接到了所有参加投票的人打来的电话,告诉他自己是投了他的票的。甲把这些人看来看去,觉得谁都像是没有投他票的人。甲要求相关部门给出乙能上自己不能上的理由,相关部门告知:整个投票过程的程序是公正的,尊重投票结果,你就接受事实吧。
故事三:甲心里不忿,按相关规定向上级投诉,说明目前结果的不公正,并指出乙的不足之处。最后处理结果是,乙被取消晋升资格,但甲同样不能晋升。公开的理由是已经过了晋升评审时间,私下的理由是不能纵容这样的行为,否则每年晋升的时候会有一大批人来投诉。于是该单位该年度无一人获得晋升,甲顿时从敢于直言之人沦为单位罪人,因为来年参加竞争的人都挤到了一起。
所以说,徐晓同梦问的问题:为什么原来那些好的评价机制都失灵甚至消失了?看看这些故事便可以知道,所谓的程序公正是什么,它是不是真的公正?或让人爱或让人恨的SCI在这里算什么?大概像硕士学位那样只能算个敲门砖而已,SCI真正的作用应该是给各级领导们的绩效和成绩中增加点份量。但这些故事中的事情如果都在阳光下进行,第一轮打分让每个评选者在表格上署名并公布他们所打分数,这种结果就不可能出现,后面的故事二故事三也没有了。与其把希望寄托在高僧大德身上,不如寄托到群众身上,好在现在有互联网,要做到信息公开一点不难。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4: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