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丙奇的一篇博文,提出的这个观点可谓一针见血,摘录一些主要内容,全文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f47710102efkv.html
舆论普遍认为,教育部发布减负新规,各地执行减负令,这是对学生负担的高度重视,然而,在笔者看来,重复发布缺乏实效的减负令,其实是政府教育部门在减负方面的不作为。
很多人对此可能不解,教育部发布规定,这是很负责任的态度啊,怎么是不作为呢?那么,请问,坐在办公室拟出10条、20条减负规定难吗?下发文件加以宣传,费功夫吗?正是由于拟规定不难、宣布不费力气,我国的减负令接连下发,可却没有效果。而教育部门喜欢发这类规定,还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转移公众视线。发布减负令可以表明教育部门对于减负的态度,也可视为对公众关切的学生负担问题的回应,但这不是真正解决学生负担沉重问题的途径。
真要让学生负担减轻下来,工夫在减负之外,取决于政府是否放权推进教育管理改革和中高考制度改革,由于没有实质的放权行动,在现有教育管理体系和升学考试制度框架的所有减负措施,再怎么严厉,其实都是“纸老虎”,是政府部门回避改革关键问题的形式主义文章。
二是增加教育行政权力。在已有教育法律——《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情况下,政府部门不断发通知、规定治理学校管理、办学的做法,本就是行政治校思维,而非依法治校。我国教育行政化严重,一个具体的表现是,政府部门的通知、文件太多。现在有舆论对政府发布减负文件叫好,但别忘了,不管文件是什么内容,这种治理方式,性质就是行政化思维,是需要警惕的。
而减负令在规定学校、教师不得怎么做的时候,也为政府部门创造新的权力寻租机会——可借检查减负令的执行情况,对学校、教师提出新的行政性要求,于是,学生的负担没减轻,学校和教师的负担却进一步加重。
几十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发布的减负令已经上百条,可学生负担越治理越重。真正让学生的负担减下来,必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缓解择校热,同时改革中高考制度,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但不管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还是改革中高考制度,都将向现有的既得利益和权力格局开刀,于是,既要回应公众,又不触及既得利益,也就只有发减负令的选择了。但这从本质上注定了减负令根本起不到效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5: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