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神陈道明艺术观的学术解读
陈道明大家都知道吧,就是当年把《围城》里那个方鸿渐演活的著名演员。最近参加湖南卫视原创的真人秀节目《一年级》。这个节目有点意思,不太同于其他频道类似《跑男》等一大批无脑的帅哥美女打打闹闹的泡沫剧,而是很真实地展现了了当代大学生,准确地讲上海戏剧学院的一帮大一新生成长的烦恼,同时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人们价值观,人生观,与事业观的种种问题,发人深省。陈道明作为“殿堂级表演艺术家”加盟《一年级》的目的很简单,按他自己的话讲 “我来看看他们上课,提些意见希望对他们有帮助就好了。”
陈道明在观看了学生们的小品表演后,并不直接指出大家的问题,也不直接说明应该如何改正,而是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学习如何把表演与生活融会贯通。下面摘录的他的七句经典语录,在网上疯狂转载,赢得叫好声一片。有人说艺术和科学是相同的。陈道明的艺术观对我们科研工作者来讲,该如何解读呢?
1. 生活中的常态现象,戏剧化提升以后,再表演出来。
解读:这其实就是”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另一种说法。搞科研何尝不是如此?这其实也是一个归纳和演绎的过程。我们从事科研的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从何而来?当然是源于科学实践。但光有实践还不够,还要善于思考,发现问题,然后”戏剧化提升”,这个“戏剧化提升”其实就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建模”。再表演出来,其实就是论文的表现形式。
2. 人物关系的距离,产生一定的生理反应。
解读: 陈道明现场给学生示范的过程中提到人物关系的距离,其实在我们科研人来讲,就是要发挥联想/发散思维,不能孤立地看问题。用“建模”的术语讲就是“多物理耦合”。耦合的结果当然会产生一个综合的“生理反应”。
3. 不要以为台词多,表情多,就是一定有戏。一瞬间,更有戏。
解读:这条语录既适用于指导学生写论文,也适用于做各种PPT演讲。我们的学生写论文或做PPT的时候也经常以为“台词多,表情多”就一定是好文章或好的演讲。其实不然,科学研究的精髓其实是四两拨千斤,举重若轻。一瞬间的顿悟更有戏。
4. 演一个剧本不是先演,是先理解。理解得越高,表达得越准确,越不一样的精彩。
解读:演一个剧本,如同做一个实验。做过实验的同学都有这样的感触,实验的准备工作准备的越细致,对实验的idea理解的越透彻,清晰,实验成功的可能性就越高。做其他事情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5. 好演员不是教出来的,表演也不是教出来的。表演永远是的带的,悟性与技术的结合。
解读: 好的学生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导师言传身教带出来的。学生对科研的悟性很重要,悟性与技术的结合会决定你能走多远,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6. 你们悟性天性的打开,所谓的各个方面的知识的积累,有心底去做这个行业。所以这个行业你们选择了,它不光鲜。他的光鲜在最后和极少数人手里,不能靠长相,不能靠关系,不能靠手段,只能靠自己平常的学习努力。
解读:这里的道理很明了了,做任何行业应该都是这个样子。拿学术界来讲,每年全世界毕业的博士数以万计,但最后能拿到Faculty位置的都是百里挑一,甚至更低。长相,关系,手段,短期内可能有效,但长远来讲是靠不住的。能靠得住的只能是平时的学习努力。
7. 山上的人不要瞧不起山下的人,因为山下的人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爬上来;上山的人,也不要瞧不起下山的人。因为他风光时,你还在山下。
解读:科研界人才辈出,后浪推前浪,这是自然规律。小有所成,哪怕是功成名就的人都不要瞧不起奋力追赶的后来者。说不定哪天他们就会赶上甚至超出。上山的人,也不要瞧不起下山的人。有很多年轻人,凭着自己近些年发了不少SCI论文,感觉就有了资本瞧不起那些因为历史原因发的很少或者没发过SCI论文的前辈学者,这是无知无脑的表现。因为他们风光时,你还在山下。甚至,即使你现在风光了,可能仍然还在山下。
http://bbs.hupu.com/14926590.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