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Y2012

博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精选

已有 29544 次阅读 2015-4-12 09:43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里的“轻”可以解释成轻飘,不踏实,没有根基。造成这种“轻”的原因可能是一时的挫折或失败,也可能是一时的顺利或成功。外在表现呢就是就是“无聊”,“没劲”“行尸走肉”“废人甲”等等。总结一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意思就是生命中人们经常受不了太轻松,太安逸,通俗地讲就是“犯贱”。这其实是一种状态,一种不快乐的状态。

那么,一个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状态?“犯贱”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失去了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人的思想行为其实也是有惯性的。习惯了做一件事,并且成绩不错,人们就会因为习惯而产生依赖,即使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也不愿轻易改变这种状态。这是可以理解的,做任何事情都会有上升期,但不会一直上升,总有一天会遇到瓶颈期。在上升期,虽然很辛苦,但因为充实,因为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人是快乐的。而到了瓶颈期,虽然表面上由于之前的积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其实暗藏杀机。但由于惰性,人们开始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生活是不快乐的。这种表面上的“轻”其实是内心深处的“沉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最近我国内的一个朋友,来澳洲要做3年的博士后。这里插一句,国内目前很多高校似乎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无论是从讲师到副教授还是副教授到教授,想提职称都要有一年的出国访问经历。出国访问固然是好事,既能开阔国际视野,还能交不少圈内的学术朋友,这都是财富。但什么事都不能一刀切,这要成了一个硬性规定,不分年龄,种族,性别,背景,人人必须执行,将是过犹不及。闲言少叙,就说说我这朋友,他出国访问其实并不是为了客观上满足学校提职称的要求,而是有他特别的目的。什么目的呢?首先我这朋友的学术研究其实做的很好,论文基金都不少,最重要的是他的老板是国内的大牛。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原因是老板提供的科研平台的优越。因为之前就是跟着大牛老板做博士,平台基础好,再加上他的勤奋努力,他博士期间很快在不少高影响因子的杂志上发表了论文,这让其他导师的学生很是羡慕。有的同学甚至很嫉妒地说,跟好导师就是不一样啊,好羡慕你导师给你们提供的“papermachine” 的平台,这就像娶了个有钱有势的媳妇可以少奋斗十年。真的是这样吗?

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我这朋友刚开始因为论文发得多,留校后很快拿到了不少省里和国家的基金,日子过得很滋润,大好的前程在等着他呢。然而,随着科研事业一点点地上升,他越来越听到更多的评审意见,大概是这样的:你的工作看起来不错,论文也不少,但我们知道绝大部分工作都是你导师的基础,你的贡献在哪里?你自己原创的东西在哪里?开始,我这朋友还没太在意,但这样被问的次数一多,他有时不禁也扪心自问:我到底做了什么?我到底自己能做些什么?一旦思考起这个问题,他是越想心里越发虚,越想越没底。这些年有导师的罩着,确实比较顺利,也因此而放松了,觉着科研不过如此,基本是在吃博士论文的老本。但老本总有一天会吃完的,再也没有可以发表的东西了,怎么办?而反观当年其他导师的有些同学,并没有自己当时那么好的平台,论文也没自己发的轻松。这些年基本是靠自己打拼,反倒是闯出了一条自力更生的路,今天比起来比自己更有后劲。为什么会这样?

我这朋友的困惑,其实并不难理解。这也是欧美很多高水平的大学绝不留自己本校的博士生做faulty的原因,无论你多么优秀。近亲繁殖的最大弊端就是缺乏创新。从长远讲对一个团队,一个学科发展百害而无一利。国家之所以规定科研人员要有一定时间的出国访问经历,或者有长远眼光的导师经常派自己的团队成员出国访问交流,可能也是对这种近亲繁殖的弊端的一种解决办法。不管怎么样,我这朋友在百般纠结以后下定决心,在快40岁高龄的时候走出国门,为了他的学术,也为了他自己,为了他自己发自内心真正的充实与快乐。快乐不快乐,其实是一种心态。

在澳洲我有个师兄,去年导师来澳洲访问,他开着车带着导师绕着他所在的那个岛的海岸线转了大半圈,美景尽收眼底,虽说他那辆大破车经常熄火,但也乐此不疲。这就是澳洲人的心态,有钱呢,就买辆奔驰,没钱呢就开二手车也不错。有空闲呢就买张旧船票去看看夏威夷的日出,一旦忙起来呢也能忙里偷闲开个破车就近去追日落。他们不再人为地去设想对手,而是尽情地热爱生活。生命中能够承受之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2836-881756.html

上一篇:无言的痛
下一篇:Teaching 在澳大利亚(1)​
收藏 IP: 110.175.166.*| 热度|

80 袁贤讯 武夷山 陈小润 董焱章 王振亭 魏武 文克玲 张鹏举 黄永义 曹冲 李颖业 张良 郭胜锋 任文龙 韩玉芬 李宇斌 张波 林中鹿 蔡小宁 尉石 王安良 王宇 杨田 马兆武 邢凯 李伟钢 韦玉程 唐寻 邵鹏 璩存勇 赵美娣 梁洪泽 徐耀 孙瑜隆 唐旭 姜永燚 李卓亭 褚昭明 彭渤 戴德昌 庄世宇 陆绮 金拓 陈理 刁松锋 汪小龙 陆俊茜 牛伟博 杨柳林 李祥海 刘亚磊 林松清 孔晓飞 李欣海 白龙亮 毛秀光 张海权 曹元兰 张增杰 张红光 申艳军 刘光波 王建昌 zhouguanghui shenlu Jeason540 louiexp Phstar htli eat biofans ykgs seeker99 yunmu wangqinling tuner grassbj zjzhaokeqin xiexmbs bridgene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