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Y2012

博文

聊一聊科学网上的“吵架” 精选

已有 5360 次阅读 2014-3-30 08:3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聊一聊科学网上的“吵架”

 

首先说说为什么把吵架二字打上引号,原因很简单,在网上吵架,即便是科学网这样的实名博客的平台,因为吵架的双方,基本上是八杆子也打不着博友,从统计上讲,绝大多少人是一辈子也不可能有交集。也就是说跟一个从未谋面,或者说素不相识的“网友”就某个观点即使吵得天翻地覆也比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吵架的危害要小得太多,如果当事人有过多年的网上吵架的修炼,对自己的影响几乎为零。所以,正因为大家没有实际利益的冲突,在网上才有可能说点发自内心的实话,这本来是难能可贵的事情。

当然,也许有的朋友还没有意识到网络尤其是匿名讨论问题的好处,或者说由于生活的惯性,仍然把现实生活的逻辑拿到网上来。举个例子,比如说自己的某个观点遭到了另外一个/帮博友的强烈质疑,甚至反对,第一个反应是先google 或百度一下这/帮家伙到底什么来路?要是院士一级的大牛人物,那还是谦虚着点吧,让人家贬两句,还是受着吧,大牛怎么没说别人啊,这还是看得起自己,没准哪天会用上人家,巴结还来不及呢,哪敢造次?相反,经过百度一查,对方就一毛头学生,或者刚毕业没几天的讲师或副教授,再进一步搜索发现SCI还没我多,或着SCI 不少,H 因子毕竟比我还少点,这个时候不收拾你收拾谁呀?不把你骂得抱鞍吐血,对不起当年大学生辩论会(宿舍这个级别的)最佳辩手的荣誉证书!所以在这样的氛围下,年轻人很容易变得少年老成,唯唯诺诺,不敢说话,从而这个网络平台会越来越没有人气,逐渐走向衰落。

其实人都是同样的人,虚拟世界只是现实世界更真实的一个影像,真实世界只是比虚拟世界多了一层面具而已。年轻人在网络上被“收拾”地服服帖帖,具体原因并不是资深的人有多强大,而是年轻人自身平时的修炼不够,或者说从来也没有过独立思考,也就没有自己的观点。“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这句名言,其实是有门槛的,不是随便一个人都可以喊的。没有足够的修炼,哪有独立的思想,哪有自由王国?然而,以我在美国和澳洲工作的发现,尤其是美国的学生,即使是初出茅庐的本科生也敢在世界级大牛面前指点江山,甚至当面给大牛下不来台,即使这个本科生的挑战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很有道理。而且,我进一步发现,这样的挑战有一个非常伟大的限制,就是对事不对人。也就是说激烈辩论的核心只是观点,并不是双方的人品或者直系亲属,而且事后就过去了,谁也不记仇。这实在是让我非常吃惊。要知道,在我们伟大的中国,中国人吵架是不能认输的,即使你真得没理,至少嘴上也不能认输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一旦你吵架认输,那么除了涉及这次吵架内容以外的其他很多东西,你也处于下风了,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逻辑。

那么,作为科学网这个实名制的讨论问题的平台,是不是应该有个“吵架”的规矩呢?我的原则是这样的:1.看网友的留言,除了认真揣摩对方的真正观点外(有的朋友由于中文的问题,其实自己观点表达不清,也有的语言高手说话不好好说,故意让你猜)我还要洞察对方当时的心情,说话的语气,我的策略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心”,用跟他/她相同语气的措辞“反击”回去。我认为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算平等,才是对对方最大的尊重。试想一下,人家都暴跳如雷了你这边还轻声细语,这太不够意思了。你只有用同样的力道打回去,对方才有所领悟,否则就太让人失望了。2.我认为“吵架”的双方,即使情绪再激动,也不能乱了方寸,也得讲逻辑,否则双方会非常累,这样是危害最大的两败俱伤,杀敌一千,自伤八百,最多是个惨胜。3.“吵架”其实是辩论的最高层次,一个人的灵感,潜能会在短时间内最大程度的激发,这也是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大局观,有没有打开局面的能力,能不能抓住关键突破点,会不会灵活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试金石,这几条其实也是做好科研的必要条件。总之“吵架”水平的高低其实是能反映一个人搞科研的风格的,因为你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你的高度。




博客感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2836-780368.html

上一篇:调剂问题的良方--取消研究生全国统考
下一篇:我请来的访问学者
收藏 IP: 134.148.220.*| 热度|

37 李东风 武夷山 白图格吉扎布 尤明庆 陈楷翰 张鹏举 刘畅 吕喆 杨正瓴 张骥 曹建军 李天成 刘立 赵美娣 戴德昌 林中祥 彭思龙 陆俊茜 袁贤讯 余昕 唐凌峰 李学宽 薛宇 蒋永华 韦玉程 庄世宇 徐晓 田丰 Veteran11 biofans forumkx zzjtcm htli jimiyg xqhuang truth21ct Xuexing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8 04: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