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给我“送礼”
话说用这个题目有点标题党的嫌疑,因为“送礼”这个词在当前我们中国人眼里总要跟行贿受贿联系起来,是个比较敏感的关键词。可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亲朋好友之间迎来送往,互送一些小礼品,是多少年来约定成俗的习惯,本不必大惊小怪,但这里确是有个度的问题,把握不好,还真容易出大问题,尤其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们之间,特别需要小心,小心驶得万年船。
这不,前几天,国内一朋友要来澳洲访问一年,临行前,向我请教需要带些什么礼物给那边的老板,同事?我当时正忙着写基金,实在没时间详细回复他,就甩出一句,什么也不用带,作为访问学者,要是在访问期间把自己的工作干出色,真得搞出点成果来,而不是光顾着旅游,这比什么都重要。礼物不礼物的,这些鬼佬根本不在乎。朋友一下子被我的话吓蒙了,说他从网上查过,出国都要带点中国的礼物,这样显得更得体。我宽慰他说,愿意带呢,就随便带点,但不需要太贵重,话说在这里超过一百元人民币的礼物就算行贿,谁也不敢收。说实话,我多少有点吓唬我这朋友,因为在澳洲,至于是不是超过一百块钱人民币就算行贿受贿,我也不确定。但我敢肯定的是,在香港,当年我读博士的时候,我的导师明确跟我们这些大陆的学生说过这样的话,超过一百港币就是行贿受贿,证据确凿,教授是要丢饭碗的,这绝不是儿戏。
为什么不是儿戏?我举个例子,当时我就读的香港那所大学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国内来的博士生有一门课程,可能准备的也不太充分,担心过不了,就想了一个招儿。考前给这门课的授课老师的信箱了放了一个信封,信封里据说有一万港币。信的内容呢,很简单,就是希望老师给他透漏点考题,这一万港币作为回报。据说这位教授看到信非常震惊但也很冷静,立马报告了系主任,系主任立马通知了香港廉政公署。随后,这个教授回信了,说没问题,可以约个时间谈谈。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这个学生当场落网,最终被判入狱半年。一个可塑的博士生就这样“凋落”了。当时这件事,在校园里,尤其是大陆学生之间产生了极大的震撼,有过非常激烈的讨论。我当时的感觉是,这小子有点玩大发了,还是有钱,要是我打死也舍不得为了一门考试就送一万港币。
那么送多少是多,送多少是少呢?我的原则是,既然不清楚,就干脆远离这些是非。因为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风俗,不同的法律,稍有不慎,就可能“中招”。在人家的土地上,“中招”以后总要按照自己家的习惯,自己的理解去跟人家辩论,这事有点搞笑。我以前的博文里提到过我的一个博士生,一个马来西亚的学生,跟我第一次见面就送我一份礼物。当时我能看出他很真诚的表情,说,这是一件衬衫,是他们马来西亚的民族服装。隔着包装,也能看出来是很花里胡哨的那种,像我这款要是穿上,应该就一黑社会老大。学生见我在犹豫,说他就带了两件,一件送给我,另一件一会儿送给大老板。我还是很感谢他的好意,这应该也是他们国家的礼仪。但最后,我还是把他衬衫还给了他,并跟他说,如果是在中国呢,我们中国也有这样的风俗,朋友之间互送一些小礼物,人之常情,我肯定会接受。但在澳洲呢,因为我们是导师和指导学生的关系,除了学生指导以外的任何其他利益瓜葛都是不妥的,都会授人以柄。我非常感谢你的好意,但我不能收你的礼物,另外,我也劝你不要给大老板送什么礼物。你知道,作为一个博士生,出色完成你的论文,项目,学业,就是对导师,对大学最大的礼物。我就这样慷慨陈词,深明大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这学生佩服之情,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