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Y2012

博文

乡音---侉还是不侉 精选

已有 6882 次阅读 2013-1-27 07:50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normal, style, center

乡音---侉还是不侉

中国有首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的背景是唐朝诗人贺知章在八十六岁的时候,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乡,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注意诗中第二句中提到“乡音无改”,其实作者心里是想说,我的乡音未变,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虽说这是发生在唐朝的人的经历,故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人们的习俗并未见得有太大的变化。“乡音”改不改,是不是要改,这事仔细琢磨一下,还真挺有意思。

所谓乡音,指的就是自己出生地的家乡话。话说这个乡音的敏感性是很强的。一个地区的不同县,甚至一个县的不同乡镇,老百姓的口音都可能有很大变化。但不管怎么变化,每一个地区的家乡话,至少从音调上来讲,还是有很大的共同点。比如说东北话,唐山话,北京话等。就拿东北话来讲,虽说是东北,但黑龙江,吉林,辽宁这三个省的口音其实差别很大。黑龙江,尤其是哈尔滨人说话很标准,这里的标准是说更像普通话,这跟“赵本山”为标签的东北话相去甚远。再说吉林和辽宁,其实这两个省份不同城市之间的口音差别也非常大。赵本山的东北话其实只是铁岭那带说话的特点,而不同的是,赵本山的小品太出名了,赵有点艺术夸张的口音,让全国人民都认为,赵本山说的就是东北话。东北话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平翘舌不分。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导员就是地道的东北人,他有很经典的一段给学生干部的讲话:有的人(yin)有能力(yi)没热(ye)情, 有的人(yin) 既没有能力(yi)也没热(ye)情。当时听得我的舌头这个纠结。既然说到了东北话,就再讲个故事。话说我在香港读博士的时候,有一同学,正宗的东北人。他的老板对他push得很厉害,他是敢怒不敢言。老板的情况是,香港本地人,国语很烂,但学习热情高涨。于是,他的老板经常让他的大陆学生教他几句普通话,偶尔他也跟其他教授炫耀一下。轮到我这同学教了,他左思右想就教了一句最常用的“干啥”,注意这里“啥”要读成"哈,Ha"(三声)。教授如获至宝,经常找机会秀一下这个词,字正腔圆,“干哈”“干哈”不绝于耳,而且态度很是从容,庄严。一些内地来的老师学生听完无不做“矜持”状,唯有我这哥们仍是一脸的肃穆。当然,很快假装尿急,匆匆离开,到厕所大笑不止。

下面书归正传,通常,一提唐山话,人们一下子就会想到赵丽蓉,因为赵丽蓉的唐山口味的小品同样出名。但我作为一个唐山人,仔细听赵丽蓉的口音,准确地讲她的口音也只代表唐山市区人们说话的特点,甚至艺术夸张的成分也很强,至于到各个县,唐山话的口音差别其实很大。这里就有一个有趣的事情,当一个人离开自己的家乡,求学也好,工作也罢。在异地他乡,入乡随俗,口音也被同化很大。那么当你再返乡的时候,还要不要保持自己的乡音呢?

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20年前我考上了大学,第一个寒假回家过年。书中暗表,在我的家乡,凡是跟我们唐山话不同的口音,我们都说人家说话“侉”。注意,这里说谁是“侉子”并不见得一定有贬义。比如我们听到谁说“北京话”,也会说这人说话“侉”,其实多少有点敬畏,羡慕的意思。我再接着说,放假回来的时候,那时候一个村子能考上大学孩子很少,回家以后父母都要让我去七大姑,八大姨家串个门,我能理解父母的心情,多少有点光宗耀祖的虚荣心。但我还是按令行事。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又在外边呆了半年,口音自然变化很大,但我没意识到这个变化,跟亲朋好友侃侃而谈,不免有点“侉”。这里就有问题了,如果听到我说话的人是真正的亲戚朋友,在我走后,都会拿我为例子教育晚辈,说,你看人家谁谁多有出息,说话都像城里人了(意思还是说话“侉”),你们以后要向人家好好学习,才能出人头地。当然也有那种多少有点“嫉妒”的人家,在我走后也会酸酸地说,怎么出去没多长时间,说话都变“侉”了。其实,仔细体会,这仍然是一种认可,只是从另一个角度。

上面提到的人们对乡音变化的不同反应,这里其实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个回乡的人是一个所谓成功的人(至少与原来相比)。那么对这种功成名就的人来说,你改不改乡音都不重要。改呢,说明你是见过大世面的人,是大地方来的人,这是必须的;不改呢,说明你不忘本,平易近人,密切联系基本群众,受人们爱戴,这也是必须的。反之,如果你在外边混的不怎么样,那么你的乡音改不改也是一样的。有人会说,在外边混了这么多年,连口音都没变,还是那么土,能有什么大出息?或者说,在外边能耐没张多少,口音倒是变得挺快!

当然,这么分析问题,并不是说人们有多势力,所有人都这么世俗。真正的亲朋好友,真正关心你的人并不在意你“侉”还是不“侉”,甚至不去在意你“侉”与不“侉”背后的原因。在如此浮躁的社会,人们表面上表现出来的貌似很世俗的东西,其实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无奈,无奈的妥协。仔细体味,内心深处,人们还是很渴望一种纯粹,一种平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2836-656887.html

上一篇:学生给我“送礼”
下一篇:父亲的菜园
收藏 IP: 110.175.166.*| 热度|

27 秦川 武夷山 陈小润 王浩 曾泳春 马建敏 郑永军 张海霞 贾伟 陆俊茜 肖海 刘旭霞 张伟 张玉秀 曹聪 陈学雷 刘全慧 刘艳红 陈国文 王桂颖 唐常杰 yunmu anran123 neilchau htli Majorite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1: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