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Y2012

博文

你吃了吗?= How are you?

已有 23853 次阅读 2013-1-20 08:57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xml


你吃了吗?= How are you?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人们见面打招呼总要说:吃了没?甚者,有的时候从厕所回来,碰见了也来上一句:吃了没?说完,有的人还是能反应过来,感觉到不是太合时宜,但也只是摇摇头,笑一笑,因为这句“吃了没”其实等同于“你好”。中国人都很害羞,就连“你好”,“谢谢”这样的词汇日常生活中都不好意思经常用,因为这显得太文明,太文明的用语,会让人觉得关系疏远,不太亲热。

 

那为什么中国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习惯于打招呼用“吃了没这样一个问候语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那辈人(像我父母那个年纪)是经历过挨饿那个年代,大家都饿伤过,都尝过挨饿是什么个滋味,吃饱肚子是那个年代的人们最关心的事情。一句“吃了没”不知代表了人们之间的多少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听妈妈说,唐山大地震的时候,好好的城市变成变成了一片废墟,人们缺衣少穿,尤其是粮食极度短缺,家家户户都没吃的啊。我的二姐,当时胃疼,疼得在地上打滚,其实是饿的。村子里一个好心的婶子给了半碗很细的玉米面粥,二姐喝下去后感觉好多了,但胃里还是疼。这时来了两位解放军(医生),一脸的疲惫,二话没说从背着的箱子里拿出两粒黑药片,说是胃药,除了药以外还有两块饼干。二姐连药带饼干一并吃下去,很快胃就不疼了,而且从那以后再也没犯过。从此,妈妈见人就夸,解放军的医生水平最高,都是神医。

 

不管怎么讲,老人们对吃是关心的,是有感情的,他们那代人也都养成了非常节俭的习惯。什么都舍不得花,什么都留着,因为他们总是担心万一哪天又没吃的了该咋办?所以,家里凡是能放东西的地方都藏着他们“宝贝”,也因此屋子显得不是很不整洁。很多年轻人对老人们的这些“坏”习惯很是不理解,趁老人们不在家,总要帮忙“清理”出很多,最后总是招来老人们“痛心疾首”地责骂。老人们也不理解年轻人为什么这么不会过日子,因为他们一辈子节俭习惯了,浪费一点都心疼。有一次我给家里打电话,聊天,说全中国现在都在抵制日货。母亲问为啥抵制日货?我说因为钓鱼岛的事。母亲问怎么抵制?我说就是不买日本产品。母亲说,这个你放心,咱家一直就抵制,从来没买过日本产品,日本产的东西太贵。

 

话说这句“吃了没”,发展到现在人们也还在用,但含义早就不是它原本的意思,而只是一句问候语,这有点类似于英语中的“How are you?”。这个“How are you?” 原本是问你的健康状况如何?其实老外们见面也不是真得要问你身体怎么样?有没有去医院检查?也只是一个问候语而已。但它原本的意思可能也代表了老外对身体健康很关心,吃不吃饭可能早就不是他们最关心的事情。不是也有这样的笑话吗?很多年前,一帮美国人来自中国访问,有中国朋友习惯性地跟他们打招呼“吃了没?”。很多老外都理解成中国朋友要请他们吃饭,于是就一直很执着地等着。直到饿得受不了了,不得不问到底什么时间请他们吃饭?才搞清楚,原来这句“吃了没?”只是问候一下,没有谁真要请客的意思。

 

说起老外的“一根筋”,这也真是没办法。大家都知道,中国人都知道寒暄什么意思。很多老外却分不太清什么是寒暄,什么是客气。我小的时候父母都教育我,去别人家玩,要是赶上人家吃饭,就赶紧回来,别人让你吃东西,不能随便就接受,不然会说我们家长没教养。那我问,人家非得要让我吃呢,我该怎么办?妈妈没办法只好告诉我,至少要推让三次,最后才能吃一点,表示一下谢意就行了。通常的过程是这样的:大妈说,小勇,我给你盛了一碗,在我们家吃饺子;我说,我不吃,我吃过饭了。大妈说,你就吃几个还不行吗?我说,我真吃饱了;大妈生气了,你这孩子,就吃几个,还能撑坏了你?一看到三遍了,我赶紧拿起筷子狼吞虎咽起来。这就是中国的客气,其实也是中国的礼节。然而老外则大大地不同。有一次,老婆做的包子,我带到了大学作为午饭。微波炉热完后,那味道传出去很远。一帮小子凑了上来,欲言又止。我当然要客气一下,没想到,就让了一遍,他们是真不客气,一个回合都没走完,包子就没了。我心里想,这帮小子太没教养,我小的时候都知道至少让三遍,才能稍微吃点,你们也太实在点了吧,一遍就当真了。这事还没处说理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2836-654814.html

上一篇:渐渐远去的文学情怀
下一篇:学生给我“送礼”
收藏 IP: 134.148.204.*| 热度|

27 戎可 陆俊茜 王浩 郑永军 曾泳春 武夷山 张玉秀 黄晓磊 许有瑞 刘艳红 魏武 孙东科 张海霞 曹聪 白图格吉扎布 李宇斌 余帆 李学宽 王守业 戴德昌 李伟钢 陈国文 王应宽 王桂颖 biofans yunmu neilcha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3: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