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七十年代北京普通人们的夜生活

已有 2598 次阅读 2016-8-9 08:26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70年代都市里人们夜生活是怎样的?当下的人们可能想象不出来。那时候的电视都是在单位里放着,一个稍大的屋子里,摆放着一些椅子或者长凳。一到晚上七点多钟,一些孤身的人们就陆陆续续走进这样的屋子,坐在椅子或者长凳上,看着黑白的电视屏幕消磨着夜间的时光。到了七十年代中期之后,有了国产的彩色电视机,如上海金星牌的。只是那彩色显得极不自然,要么太深,红得鲜红,黄得艳黄。但毕竟是有色的,比黑白的看起来总是显得艳丽。

那时的电视节目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真没什么可看的。可是不看电视又能干什么?而那些有了自己家庭的人们,连看电视的机会都不多。这样的人家,一到晚上,能做些什么样的活动呢?在北京的胡同里,下棋的肯定不少。主要是一些中老年人。青年人也有,但没有中老年人居多。一束昏黄的路灯下,两位男人各自坐在小板凳上,面前一块棋盘。两人的眼睛死盯着棋盘上的棋子,有时候半天也不动一下,不仅不动棋子,连自己的身体都懒得动一下。在旁边也有看棋的。看棋的三五不等。估计是棋艺高的棋手,旁边观棋的人才会多一点。看棋不能说话,不能支招。俗话说,河边无青草,不要多嘴驴。文雅一点地会说,观棋不语真君子。大家都是街巷中闲汉,装什么君子?所以支招的人总是有的。一般下棋的人也不跟他们置气,爱说不说。如果真有那不知好歹,说个不休的,不用下棋的人说话,旁边看棋的别人就受不了了,一定会出来阻止这位不知好歹的莽汉。

再有就是打牌的。那个时候最时兴的就是敲三家,现在可能叫斗地主。玩这种牌戏的以青年人居多。六个人,每人九张牌。每隔一人便是一家,说是敲三家,不是太准确,应该是两家。每家三人,六人不是两家么?打这种牌,与下棋不同,一定要说话,嘴上从不时闲,连损带挖苦,你狠我得比你还狠。当然,一般还都留着点嘴德,不说太过分的话。有时候也有实在忍不了的,说着说着就急眼了,轻点的就吵起来,骂起来。重点的动了手都不一定。

既不好下棋,也不好打牌的,他们的夜生活是怎么过的?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一种就是吃过晚饭,自己搬个小桌或者小凳放在院里或者胡同里,小桌或者小凳上摆着着一盒烟,一壶茶,一个茶杯,一盒火柴。一个人抽着烟,喝着水(这里所谓喝水就是指的喝茶),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旁边有街坊愿意过来也坐着聊天的,就聊两句。没人过来聊天的,他坐着也不烦,能不声不响地坐一个晚上。我一直特别奇怪,这样只坐着抽烟喝水,乐趣何在?我也没问过,别人也没说过。所以直到今天,这对我都是个谜。

那时候电影院里放映的电影也不多,因为生产得就不多。从国外进口的就更少。国产的也没多大意思,能看的实在太少。所以人们连想看个顺眼的电影都很不易。听戏就更不用说了。样板团也不是天天都出来演。就是天天都出来演,也未必有多少人真愿意去听。只是后来各省都有本省的文艺团体来北京调演,这才惹得一些好事者追着这样的调演剧目去观看。但真有这样瘾的人也不多。而且这种调演从不卖票,都是赠票。想看而没有门路的人就在剧场前等着,来一个准备进场的人就问人家有没有富余票。运气好点的,能拿到一两张。而大多数情况下,运气好的人总是少数的和个别的。大多数人最后都是沮丧着离开剧场回家歇着去了。

当年我们这帮住单位宿舍的半大小子,平时上班的班次都不一样。只能是上同一个班次的都有自己相对集中的业余活动时间。如同时上早班的,晚上都有共同的业余时间。同时上中班的,晚上十点才下班,下了班也就赶紧洗洗睡了。没时间扯闲篇。而同时上夜班的,白天连觉都不够睡,一到晚上临上班前也哈欠连天,什么精神也没有。只有那些上常白班的,才有享受晚间业余时间的机会。可是能上常白班的多为中年人,而不是像我们那样的年轻人。再说,年轻人跟他们那些中年人也没更多的话可说。所以基本没有什么交集。

在有着共同晚间业余时间的时候,我们这帮人也主要是打牌,或者聊天。有个别时候,会有几个个别的人摆上围棋棋盘来摆上一盘。这样的机会开始还有,后来渐渐地大家也没有更多的兴趣了。等到大家都过了二十四五岁的时候,开始有人给介绍对象,所以年轻的小伙子们集体活动的业余时间越来越少。厂里自己找的对象也有,但似乎不是太多。女孩子看不上天天跟自己干一样活儿的小伙子,小伙子喜欢的姑娘,人家看不上他们。而那些喜欢本单位小伙子的姑娘们,小伙子又不太喜欢她们。这实在太难对付了。总之。渐渐地,大家都在开始寻找自己的归宿。后来居上,在本来共同的晚间业余生活的时间里,大家都很神秘地在宿舍里销声匿迹,骑着自行车,离开工厂宿舍,奔向除了他自己别人谁也不知道的目的地。这或者就是他们背上家庭累赘之前最后的单身业余生活了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995349.html

上一篇:北京的大雨
下一篇:普通人经历的媒体发展史
收藏 IP: 123.123.63.*| 热度|

1 吕喆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8: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