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在现实人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可缺少。但是在过去,则未必是如此。五六十年前,国内主要媒体是报纸和广播,这些对于体制内的人们或者有阅读能力的人们来说,似乎是比较重要的,但也没有达到须臾不可离开的程度。而对于很多底层劳动者或者还没有具备读写能力的人来说,其实是可有可无的。不过,即使是比较偏僻的乡村,至少也得有一根广播线路,安装上高音喇叭或者低音喇叭,把重要的信息传播给国内每一个角落。
城市里,也不是家家都有收音机,更不是家家都会订阅报纸。于是在单位里,就会利用所谓学习时间来读报纸。不光是单位里由于文革期间的“天天读”要读报,就连街道居委会也要组织没有单位的家庭妇女时不时地也要聚集起来读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之后,无论是新闻公报还是政治报告,都要组织大家来读来学习。这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你不参加就代表你不关心政治。而不关心政治如果不算什么多大的罪过,至少也说明你思想落后,那也是不允许的。
到了七十年代后期以及八十年代,电视开始普及了。人们对电视的依赖程度一下子就超过过去的报纸与广播时代。家里买了电视机的,每晚都必看电视,如果不看,觉得对不起自己,对不起花了钱买的电视机,也对不起买电视机的钱。种种原因吧,所以每晚必看。那时的白天是没有电视节目的。后来有了广播电视大学,白天就是播放电视大学的课程。家里没有买电视机的,就会到街坊邻居家里去蹭着看电视。这固然要看与人家关系好不好,即使关系好,也要看人家的脸色。反正是不自由也不自在。可是没办法。谁让自己家没有呢?可是还是要看,就只能摆出寄人篱下的样子了。
后来,几乎家家都有电视了,那大家就都天天看电视。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多年。由黑白的换成彩色的,由14英寸的换成20英寸的。再从电子枪显像管的换成液晶大屏幕的。反正设备的技术程度越来越高,电视频道越来越多。可是似乎可看的节目越来越少。过去人们能盯着一个频道里的一个节目看上一晚上,现在拿着遥控器换来换去,越换心里越烦,最后甚至可能恼怒地一下子把电视关上。
有了电脑和互联网之后,并没有立刻抢夺了电视的饭碗,但是总的趋势已经有了眉目了。当时电视台一般都不太在乎。但是手机一出来,这种所谓移动互联网一进入手机屏幕,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再加上微信等平台进入手机系统,人们依赖手机的程度远远超过当年对电视的依赖程度。
不过,事情都有个变化。当年对电视依赖度极高的状态,现在已经光景不再了。那么对于手机的依赖状态,是不是也会有这要的改变呢?我相信一定会发生类似的改变的。因为对于人来说,那种喜新厌旧的习惯是永远也改变不了的。什么东西对人来说,是会有个够。一到了够的情况,那么就离远离它不远了。当年看开始看电视的时候,人们会觉得有够吗?好像没有。多烂的电视节目,包括其衍生品,即各类音像产品,都会有人扒着看个没完。现在呢?谁还会继续扒着盯着电视屏幕没个够?似乎当年的风光早就远远地离开了。别说年轻人,就是上了岁数的人像过去那么死盯着电视屏幕看个没完的,在今天几乎已经找不到了。
手机微信这种玩意情况也好不了哪儿去。别看现在闹得慌,小心将来拉清单。虽然说对于手机的用户爱好者们未必会拉什么清单,但手机最初的辉煌时代一定会过去,不可能青春永驻。现在微信那么火,可是仔细一看,有多少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不知是从哪个网站扒下来的,你转我转他也转,三个月前你转过的东西,过了三个月,就让他又给转回来了。转过来之后,又是朋友圈里或者聊天群里的一通点赞。各种表情包轮番上岗,看都快看腻了。这有意思吗?反正我没觉得有什么意思。反正我现在是离他越远越好。花那么多时间看这么多垃圾,有意义么?
媒体就是媒体,它是个平台,不等于他装载的货物就一定都是有趣的东西。而这些货物总是在变化之中的。头一秒还是众人的宝贝疙瘩,如同众星捧月一般,再过一秒,就成了垃圾,恨不得躲得越远越好。谁知道哪一天,这微信也成了垃圾平台,不知那个时候,人们还要玩什么新鲜玩意儿了。
这种现在玩得特别火的玩意,估计要不了多少时间,也会冷落下来。这是规律。没有任何事物能够逃脱这样的规律。因为现在已经有人开始对不停地刷微信感到厌烦了,所以这耻离众人厌烦微信的时候已经不远了。天天都是你转过来,我转过去。今天是心灵鸡汤,明天就是养生食疗,再就是八卦段子。还有一些就是捕风捉影的传言。时间一长,没人不腻味的。
中国传媒大学,因为用了这个媒字,让人觉得这个名称很怪,不知当初取这个名字的为何许人也,广院的老校友们,似乎都不喜欢这个名字。陈鲁豫走到哪儿都还说自己是广院的,或者北广的。一个媒字,包括了多少暧昧:所以虽然说这个媒字本身是中性的,但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别的方面。还不如叫中国传播大学,或者北京传播大学呢?不少学校,名字上一有中国二字,或者一改成中国,还就显得没有什么底气。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媒体这个词也是如此。这个字眼跟婚姻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再说难听的,就不好说了。人家外国叫media,似乎与婚姻、男女、拉皮条没有什么关系。而中国的一个媒字,就跟媒婆挂上了钩。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妇人,叼着烟袋,嘴角边一颗痦子,那份讨人嫌的样子,就别提了。似乎还不如月下老人显得更为文明一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4: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