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接受教育的简史(五)

已有 2033 次阅读 2015-1-13 04:16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关于上大学的情况,以前在其他博文中也都提到过,至于要不要再详细地说一遍,也一直在犹豫。既然说要写受教育的历史,这一段还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可能与过去写的会有重复,那也顾不了许多了。

我在高考时,根本没报过什么政教系,但是,当别人都陆陆续续收到录取通知的时候,我自己这边还没有任何音信。于是开始绝望,于是开始颓唐。下班后,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胡思乱想。只是在这段时间,我的儿子出世了,所以还要忙这个孩子的所有事情,也没有觉得太过郁闷。

到了人家都入学之后,我觉得当年已经没有什么可能的时候,北京师范学院政教系给我寄来一封信,问我愿意不愿意到这里学习。如果愿意的话,就去面谈一次。虽然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政教系是干什么的,但是犹如在黑夜的大海中看到灯塔在闪耀一样,立刻抓住这个机会。去,当然要去。

四月份,我们这批所谓被扩大招生的同学,大约一共六十多人,都进入了北京师范学院政教系走读班学习。我们班年龄最大的是1946年出生的,年龄最小的是1960年出生的。我们都是报的别的专业的考生,但现在都进入到政教系政教专业来上大学。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有学上了,是好事,可是这个专业嘛,唉,不说也罢。这回算明白了,在政教系,就是学马列主义的。

厂里的同事反应不一。一起进厂的一个中专同学说,如果你不喜欢这个专业的话,不去上学就是了。我心话说,不去?说得轻巧。这上学的机会多难得呀,而且我已经有了小孩,这次不去,以后还有机会吗?根本就不能确定。另一个老师傅说,学这个专业多好呀。一副喜形于色的样子。虽然我不知道老师傅为什么这么为我高兴,但毕竟这个的情绪对我是有正能量作用的。

大一时的一门主课是中共党史。讲课的老师近五十岁,挺能说的。虽然党史这种课的内容其实在文革中我们都有所耳闻,所以老师讲的内容很多都不陌生。但如果涉及到更具体的内容,其实我还有很多都不知道。只是当时一直怀疑,这样的课有必要上吗?这不是浪费时间吗?所以学习的兴趣几乎没有。但毕竟是要考试的,考试是一定要通过的。如果不学,或考不过,那后果很严重。所以,这第一学期的课就是这么懵懵懂懂、半睡半醒的状态中过来的。

有一次上课,老师讲土改,说起土改中如何划分上中农和富农。老师就问,谁知道上中农和富农的标准是什么。我记得当年上初中时,在亮甲店大队劳动,听村里的回乡知青说过,好像农民的总收入中如果剥削所得收入的比例低于25%,那就定为上中农。如果超过25%,那就定为富农。于是我把我印象中的标准说了出来。让我意外的是,我说出这个回答之后,全班同学却哄堂大笑。我到现在也没明白这有什么可笑的,他们为什么如此大笑。后来我问过他们,但他们也没有正面回答我的这个问题。后来有的同学一见到我,就对我说“二五减租”。这根本都是挨不上的嘛。

第一学期的中共党史课,期末考试是口试。就是抽两个题,一个大题,一个小题。然后准备二十分钟,再进入考场,回答老师。结果对这两个题,我根本就没有任何概念,回答起来一塌糊涂。后来听到有同学说,本来老师要给我不及格,可是不知为什么,可能觉得我们年龄都算比较大的了,给个不及格面子不好看,或者还有什么别的考虑,结果就给了我个“中”。我觉得这就很值得我庆幸了。因为在期末考试前那一个多星期的复习时间里,我除了乱翻笔记之外,就没有什么系统的复习,整天就在家里看孩子。那时一无课本,二无讲义。可是别的同学学习起来特别认真,而我几乎就等于没摸着大学的门。如此成绩,也是罪有应得。

第二学期的课程就不敢如此怠惰了。最后期末考试是笔试。我得的好像是个“良”,或许继续是个“中”,我没有什么太深刻的印象了。可能还是个“良”吧。因为那个“中”给我印象太深刻了。如果再有一个“中”,那印象应该更深刻。可是现在似乎没有更深的印象,所以可能就不是“中”,而是“良”。

后面的学习也是颇有坎坷。第二学年上的是哲学,两次考试都是“良”。第三学年的政治经济学第一学期还是“中”。别的岁数小的同学觉得很诧异,说你这门课学得不是挺认真的吗,怎么又是个“中”。我说,我学这门课,肯定比学中共党史时要认真,但学得过程中也还是不够努力,不够认真,得此成绩也是报应活该。

后面的三个学期,就没有“中”了,好像还有过一个“优”,其余就是“良”。

大四的第一学期,我们去中学实习。我被分在京工附中。其实这就是我小时候住在车道沟的同一处地方。那时,北京工业学院就在此址,而当时北京工业学院下属一个工农速成中学。这京工附中就是工农速中的后身。后来北京工业学院搬到巴沟,文革后就改成北京理工大学了。

在京工附中实习,我们被分在高一年级。当时高中只上两年,高一的学生两年后就要高考。我们的班主任是个教英语的女老师。我们后来合作得一直很好。班上的学生成绩都不错,后来绝大多数都考上了大学,只要三四个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当年考上。高一年级的另外一个班的班主任是教政治课的老师,也是我们实习的指导教师。我有一次跟她闲聊,说起我的一个小学同学后来在高中时考上了京工附中,就问指导老师是不是认识他。老师问了我这个同学的名字,听到后,老师很兴奋,说你的同学也是我女儿的同学。我赶紧问她女儿叫什么。老师说出了名字,我一下子就很兴奋。因为当年我们家还住在巴沟的时候,这个女同学家就住在我们家楼下。可是当年我对这位同学的妈妈完全没有印象,而这位老师对我们家特别是对我的母亲似乎还有点印象。老师说,她女儿文革中去了陕西插队,后来结婚后就调到华北油田。当时还没有回到北京。

实习结束后,就开始准备毕业论文。因为我们学的学科很多,每个人选择论文的专业都不一样。我想写哲学史方面的论文,带我们的指导老师是北大哲学系毕业的,福建人,名叫王致钦。王老师跟我们几个报哲学史论文的同学谈过几次,最后我确定的是关于十八世纪法国哲学方面的题目。跟我的题目相近的还有另外一个同学。后来论文答辩后,王老师觉得还不错,甚至还想请系里在毕业分配时让我留校。后来听到这个消息时我们其实已经分配完毕。我很感念王老师的厚爱。我不能说完全没有留校的兴趣,但是对于当时的学校还有一样让我不太满意的地方,所以没有留校对我并没有什么太多的遗憾。而且,我的历年成绩都不太光彩,至少有两个“中”,而只有一个“优”。就这样的成绩拿出来,说什么也没有留校的可能。大学毕业后,我被分回了原来工作的企业。而其他也是从企业出来的同学,有的因为表现突出,都分到了比较好的单位。当然多数跟我差不多表现的同学,也都分回到原单位。对这些同学来说,这里的所谓原单位不过都是企业上级公司,像我这样由上级公司再派回到原来上大学前非教育系统工作单位的,我们班上同学中可能就我一个。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858931.html

上一篇:接受教育的简史(四)
下一篇:接受教育的简史(六)
收藏 IP: 123.119.75.*| 热度|

1 吕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0 0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