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听杨曙光教授的声乐讲座

已有 4786 次阅读 2014-12-15 03:40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杨曙光教授是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的老师,昨天听到她做的一场关于声乐方面的讲座。最早听到杨老师的名字还是大约20年前,当时我买了一套中国民歌的盒带,可能有三盒,收集了几十首中国民歌。其中我认为唱得最好的就是杨曙光,还有一位叫崔岩光。其他人唱得也不错,但杨老师的歌声给我的印象最深。当时用来听盒带的还是一台双卡收录机。后来,那台机器实在老旧得厉害,也不知放到哪儿去了。而盒带现在也已经退出了大多数家庭。

昨天很偶然地看到杨老师讲座的海报,觉得是一个能看到杨老师的很好的机会。在教室里见到杨老师,就走过去跟她提起了二十年前的那套民歌。可能她出的专辑实在是太多了,她也记不清是哪些歌了,我更记不住当时她唱的那些歌的歌名,唯一留下印象的就是她的歌声很好听。我还问她最近都有什么作品,她说太多了,只是没有带过来。我说没关系,我去网上查,有好的我就会去买。

趁着上课前的一点时间,我还紧着跟杨老师套词。我说,你们学校原来有个书记,叫张雪,听说口碑不错。杨老师说,是啊,她工作起来日以继夜。我说,我们上大学时,我们是在一个系里,只不过我是77级,她是80级。后来,我们又简单说起了张雪的身体情况。

这次杨老师过来,带来好几个他们学校的学生。杨老师说,他们学校的本科学制是五年,大三也算不上高年级。杨老师先谈到唱歌的技法,呼吸等相关方法的关系。而且说这些都是基本功。一般人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说话唱歌没多长时间就顶不下来了,嗓子也哑了,声带也痛了。而如果接受过专门训练的,讲多长时间,唱多长时间,都不会感觉受不了。或许是这样的吧。我自己上课时也曾经琢磨过呼吸和发声。倒是摸出一些门道,但是跟他们专业的比,还是差得多,我可以连续讲几个小时而不哑嗓,但声带会不会痛就不好说了。杨老师还说,她们音乐老师给学生上课,都是一对一的,因为每个学生的条件和情况都不同,没法上大课,都是一对一地上课。所以学艺术类专业就特别昂贵。

杨老师为了用形象的声音告诉我们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所以学习的情况也不同,有学民歌唱法的,但也揉进了美声唱法的技术。有的直接就是学美声唱法的。也有女孩学花腔女高音,但适合唱音乐剧。还有一位适合唱西洋歌剧的。这些学生轮番上来给我们唱一首歌,沾着洋味边的,都是唱的意大利歌剧。适合唱音乐剧的,是唱的美国那边的一个音乐剧中的唱段。那段带有点百老汇的味道,表演活泼、大胆。有点像《卡门》女主角的性格。杨老师介绍说,这位同学参加过柏林的声乐比赛,拿到了前三名,估计就是第三名吧。

有位女生唱的是歌剧《魅影》里的选段。其实,这也更像是音乐剧。这里的很多选段的旋律都很熟悉,原来好像也知道一点剧情,但总是不特别清楚。老觉得跟中国三十年代的电影《夜半歌声》里的情节相似。也像是一位男歌唱演员,被人陷害,破了相,无法登台。后来就在歌剧院里教一个女孩唱歌。或许我记得并不准确,但总是有这么个印象。只是这位同学在唱其中的选段时,我感觉还是没能唱出更深的内涵。或者因为她毕竟还太年轻,没有如此这般的经历,如果要求她如此老辣也不现实。

杨老师讲了唱歌的一些基本的技法。例如,一般人要唱更高的高音都比较难。杨老师说,除了呼吸要掌握好之外,更重要是要通过咽背来把声音送到脑门子这块。如果没有依靠咽背,那是无论如何也唱不上高音的。她给我们演示了使用咽背和没有使用咽背所发出声音的不同。当然,我也没法体会。后来听完了讲座,自己试了试,发觉就是得梗着脖子,才能把声音送上去。如果不梗着脖子,或者虽然梗上了脖子,但梗得不够硬,那也不行。即使有一次梗住了,高音能上去了,但不能保证下次还能上去,所以这个活且得练呢。杨老师反复强调这种练习的重要性,这让人想起一句老话: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另外,杨老师也强调,搞艺术,天赋很重要。你再努力,天赋比你差,也不行。当然,有了天赋,但不努力,也是不行的。所以这事一点办法也没有。同来的一个中国音乐学院的女生,个子不高,但声音极高,甚至能发出极尖锐的所谓“海豚音”。她试着发了一下声,果真尖锐无比,常人听这么高频率的声音,真有点让人受不了。这又让我想起一句老话:矬老婆高声。虽然这只是个女孩,离老婆的辈份还有点距离。但是话糙理不糙。

杨老师谈到的一个观点是我第一次听到。她说,西方意大利歌剧中,都有为不同声部和不同特色歌唱演员相搭配的歌曲。或许我表达得不甚准确。杨老师的意思是说,不管你的声音有什么样的特色,如果为你量身定制来训练你的声音,那么总可以在意大利诸多歌剧中找到一个唱段来专门训练你。杨老师说,这就是西方歌唱艺术在培训方面的科学性。相比之下,中国的民歌几乎就没有这样的意识。如果想为不同音色或者音质的学生找一首适合他演唱的中国民歌,那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她觉得,这可能就表现出我们的声乐教育中的一种缺陷,一块短板。杨老师总是强调,音乐教育就是一对一的个性教育,不能上大课,不能大拨轰。其实其他学科的教育又何尝不该如此?

杨老师说,她这次专门多带了女孩过来,因为她知道北航是工科,男生多。那意思是让大家伙儿掺和掺和。杨老师说起她年轻当学生时,经常有舞会。别的学校的工科男到他们学校与艺术女跳舞。其中也有能凑上一对两对的。听说现在高校周末都没有舞会了,杨老师还觉得挺遗憾。杨老师说,他们学校的女生都有艺术气质,过去就是挺傲的那种,现在听他们的女生说,现在她们的个人问题都成了老大难,杨老师既不解,也有点不平。然后她就呼吁在教室里坐着的北航男生,要大胆地过来追呀。说到这里,大家都笑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851075.html

上一篇:小节和大节
下一篇:咱们的文化软实力
收藏 IP: 114.250.79.*| 热度|

2 戴德昌 赵美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0 06: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