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顶尖人才,顶尖?人才?

已有 4936 次阅读 2014-8-2 05:5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高考的高分者为什么不喜欢报考科学专业,甚至也不喜欢报考工程专业。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并不简单。他们报考的首选是清华的管理学院和北大的光华管理学院。而在这类管理学院中,主要学的是经济管理,而不是其他的如公共事务管理或者行政管理之类。至于为什么,由于不了解内情,我辈只能乱猜,而不太了解其中的奥秘。

猜测之一:从观念上考虑,在文革结束之后,改革开放之前,那时的口号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现代化当然与科学技术有关联,所以当科学家,当工程师是符合这样的潮流的。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在提出市场经济之后,人们的观念开始变化了,以获取更多的货币成为人们选择专业的一个重要因素。那时候,当科学家,当工程师不那么吃香,因为挣钱不多,甚至太少。你说让一个考试成绩很高的人去学这些挣不着钱的专业,家长不干,老师也不干,学生自己也没什么主意,那只能听老师和家长的呗,就去学那些能挣着大钱的专业。那时候,什么专业能挣钱?自然是经济管理,国外叫工商管理,相关的学位就是MBA。不知道在MBA之前,是不是还有一个BBA,这是我自己攒出来的说法,大概应该是叫工商管理学士。当然,有没有这样一个学位,我其实真不知道,或者也许有,但不叫BBA。那为什么学工商管理就能挣大钱?因为哈佛商学院出来的人就能挣大钱,所以人们就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是学商业管理的,就都能挣大钱。

猜测之二:学工商管理能进世界500强公司。那500强公司个儿顶个儿的都是腰包倍儿鼓的横主儿,进了500强,就是进了挣大钱的保险箱。进了500强,就是躺着都能挣个年薪几百万,还是美刀。在这么坚强的诱惑下,谁还能扛得住不去千方百计地学工商管理?那不是犯傻吗?谁愿意当傻子呢?没人愿意吧?所以是聪明人就必须去学工商管理。原来学科学的人也就不再走科学研究这一条独木桥的路,人家要走金融与工商管理的阳光大道,谁还拦得住?

猜测之三:工商管理再往上就是金融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工商管理不如学金融管理。可是清华和北大没有金融管理学院,或者他们的金融管理专业就撂在工商管理学院里,也未可知。反正进了金融管理专业,那后续的保障就更是强大无比了。您想华尔街缺什么?缺人才呀,什么人才?金融方面的人才呀。这金融方面的人才不仅挣钱多,而且脑瓜儿还特别灵,每年每月每天都能琢磨出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让世界各地的投资者趋之若鹜。金融领域的精英们每天都能从他们那里赚到大笑的银子,这事谁干谁不偷着乐?

猜测之四:美国这个国家很恶毒,他就是要减少中国的科技人才,这才能从根儿限制中国的发展。而中国考高分者,不去学科技,都想去学工商管理和金融,就正好合了美国的意。一方面,中国的科技人才中没有顶尖的人了。另一方面,中国培养的工商管理和金融管理的人才将来都能为美国所用,为国际垄断金融资本所用。这对美国不就是两好并一好的事吗?

以上纯属瞎猜,没有依据,若有雷同,纯属巧合。

如果以上所猜测的原因并不都是那么真切,但高分者不学科技,显然是事实。那么都是什么样的学生会报考科技类呢?首先,是对科技有兴趣的青年。不管是什么领域,总有人会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引起很多青少年进入他们所关注的领域。也许他们在高考中的分数不是最高的,不会成为什么状元之类,但他们的能量、他们的才智是不能小看的。前几天,有位大学的副校长说,他们学校的学生都不是高考的最高分获得者,不是什么状元。但此公话锋一转,说从古代到今天,状元中有作为的几乎没有,而有作为的几乎都不是状元。而他们学校的学生虽然都不是状元,因而有作为的可能性要比那些状元扎堆的学校要更大一些。虽然这位副校长所说的话,听起来有点酸葡萄的味道,但也不能说一点道理都没有。

多年来,有些学科学或学工程的学生,特别是那些牛校的学生都出国了,而且相当一批人是压根不打算回来了。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人才流失。有人会问,这些不打算回来的人还能算是人才吗?人才不是应该能为我所用的吗?既然不能为我所用,既然他们也不打算为国家效力,那么对于国家来说,还能算是人才吗?这多少也算是个问题吧?也有人会说,那不管怎么说,他们都算是顶尖的人才呀,有能力出去,有能力在外边当个人五人六的教授,怎么能不算是人才呢?在这个问题上,有不一样的看法那是一定的了。

我对我们学校的一个教授介绍过周小平的观点,那些没能出去的人,留下来做事情,反而会做出很好的成绩,原来,他们跟那些出去的人相比,似乎不算是顶尖的人才,但是他们所做的事情让他们成了国内顶尖的人才。那位教授不同意这个观点,说国内没有出去的也有顶尖的人才,不能说出去的都是顶尖的,没有出去的就不算是顶尖的。估计那位教授的意思是,他自己应该算是顶尖的,可是他并没有出国。但他不好意思说这样的话。我对他说,我只是介绍了周小平的观点,我不是很了解其中的情况,所以我不太好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816533.html

上一篇:邓小平主持工作的1975年
下一篇:六十九条生命的失去由谁来负责?
收藏 IP: 114.250.84.*| 热度|

8 武夷山 周健 姬扬 刘淼 陈楷翰 曹聪 QDA2012 wangqinl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8 16: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