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课堂上的“低头族”

已有 5432 次阅读 2014-5-25 00:02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光明日报》有一篇探讨课堂“低头族”的问题,这主要是说上课玩手机的现象。其实,“低头族”绝不止于玩手机一类。我见过的课堂“低头族”,真正玩手机的并不多,大多是在做线性代数作业,或者电工学作业的;再有就是中午没精神,下午趴桌上小睡一会儿的;也有对听课内容没兴趣,自己带书来看的。所带的书都不太一样,但都还能算是正经书。还有比较猖獗的是带着笔记本电脑或者IPAD在课堂上看电影的,当然耳机是一定要带上的。不过这最后一项只见过一次,有点属于极端现象。

解决课堂“低头族”肯定没有单一的药方,更不存在所谓灵丹妙药,一定是要针对不同的情况来解决不同的问题。就拿写作业的学生来说,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喜欢学习的,只是针对他正在听的这门课,要么是对课堂所讲的内容提不起兴趣,要么就压根不喜欢这门课。对于压根不喜欢这门课的,估计谁拿这事也没辙。顶多提醒他不喜欢最后在考试时也得过,不然没有学分就得不偿失了。

对于那些只是对当堂讲的内容没有兴趣的,责任大约是在教师。老师备课不够充分,下的功夫严重不够,不知道如何设计与实施课堂教学,本身就存在着糊弄学生的想法,这就不能责怪学生不认真听课做“低头族”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充分备课,除了对自己所讲的内容要熟悉之外,更应该知道,这堂课的重点在哪里,学生在听这堂课时,会产生什么问题,那么老师如何针对学生的问题把内容讲透。同时也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要有见机行事的本事。如果有的问题在本次课堂上没有能解决好,那么在课后还要继续下功夫,把上次未解决好的问题做进一步的解决。

课堂互动也是有讲究的。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太过简单,让人一听跟哄幼儿园小孩子似的,这样的问题没有太大的意义。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既是学生关注的,又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但实际上又是表面上看着简单,但真要回答起来还是有难度的。所以,教师对问题的课前设计非常重要,同时还要根据整堂课的内容,对问题进行系统的设计,或者连环的设计。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比一个问题更深入。这并不能保证吸引所有的学生都能振奋起来听你的课,但能保证那些被调动起兴趣来的学生会听你的课。

老师讲课最忌照本宣科,现在更多的是照PPT宣科,效果还不如照本宣科。PPT是教师自己编写的,教材至少还是经过多次打磨的。教师即使没有照本宣科,但根据教材或者大纲的内容,就那么跟流水账似的一条条讲下来,那依然会让人感觉乏味。因为这样的讲课没有重点,没有亮点,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

出现上面这样的问题,主要是现在所有的课程课时都少,而老师又想把尽可能多的内容告诉学生,所以这种跟赶三关似的流水账教学就不可避免了。事实证明,这种教法毫无意义,还不如找出一些专题,集中时间和力量讲那么几个专题,让学生有较深的印象,这会更有意义一些。

对于玩手机、看笔记本电脑的学生,估计上述办法对他们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他们的问题不在于是不是对这门课有没有兴趣,而是他们的对所有的课程几乎都没有兴趣。这才是最难办的。《光明日报》的这篇文章说,国外的学生也都有手机,但是几乎没有人在课堂玩这种家伙。人家倒是很明白,花了那么多钱到大学生来读书,不认真听课那不就太亏了吗?可是这么个简单明白的道理,咱们的同学怎么就弄不明白呢?其实也不难理解。人家大学生十八岁就离家自立,想上大学,自己筹集学费,一般就是到银行贷款。将来毕业后再用自己的收入来还贷。咱们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家长出学费,自己基本没有经济上的负担和压力。所以他们也不会在乎课堂是否听课与自己有多大关系。或许那些向银行借了助学贷款的同学,在学生上会更努力更认真一些?希望如此吧。不过,有时也很难说,在周围的同学都不那么认真读书的话,自己人要想坚持这种认真的努力的态度,也是很难的哩。

《光明日报》的这篇文章说,在国外,大学的老师们对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倒是比较宽容,不会太多的过问,更不会集中先收上来。这种做法的中国特色实在太浓厚了。人家外国学生说得很明白,花了那么多学费来上学,不听课玩手机,太不划算了吧?中国学生多数的学费是家长交的,也不会让孩子将来还钱,所以中国学生没有这样的压力和感受。另外,说实在话,现在中国的高校招上来这么多学生,那就应该知道,其中肯定会有相当一批学生不会特别用功地学习。所以当老师的根本不必为学生的课堂表现而纠结。只要你做到让愿意听你课的同学真的喜欢听你的课,真的在你的课上有所收获,那就够了。别的你还想要什么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797390.html

上一篇:校长奇谈:为就业率给学生成绩放水
下一篇:最初的外国人印象
收藏 IP: 114.246.168.*| 热度|

6 曹聪 郭战胜 郝文涛 张强 李宇斌 uneyecat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6: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