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猴掌的故事

已有 15690 次阅读 2014-4-16 00:2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当年读《维纳著作选》,里面一共有两篇文章,前一篇是《人当作人来使用》,第二篇的名字我记不住了。但在第二篇中,维纳讲了一个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这是一个关于猴掌的故事。说是在英国一个乡村,有老两口子,儿子去煤矿上夜班。这个夜晚风雨交加,这时来了一个陌生人,请求让他进来休息一会儿。老两口把陌生人请进屋,坐在炉边,于是就闲聊起来。说话间,陌生人拿出一只很难看的很干瘪的东西。两位老人看到这个东西,既感到恶心,又感到好奇,就问陌生人这是什么东西。陌生人回答说这是一只猴掌。老两口子问陌生人,这东西有什么用。陌生人说,你如果对这只猴掌提出三个愿望,而且只能提三个愿望,那么它都会满足你。老两口子有点迫不及待,请求陌生人把这个猴掌拿过来让他们试试。陌生人拒绝说,这恐怕不行,而且告诉两位老人,实现这三个愿望的结果都非常可怕,他说他知道最后一个持有这只猴掌的人的最后一个愿望就是去死。两位老人不甘心,还是强烈请求陌生人把这只猴掌交给他们。陌生人叹了一口气,就把猴掌交给了他们,然后就离开了。

陌生人离开后,老人们提出第一个要求,是想得到四百英镑。这个愿望刚说出来,门外就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煤矿上来了人,送来四百英镑。来人说,他们的儿子在煤矿上出了事故,已经遇难了,这四百英镑是给老人们的抚恤金。两位老人接过这笔钱,心里悲痛万分。于是他们提出第二个愿望,是希望自己的儿子回家。这时门外有人敲门,是他们的儿子,但不是一个活着的真实的儿子,让老人们感觉似乎这是儿子的幽灵。于是他们提出最后一个愿望,让这个幽灵赶紧离开。

维纳讲完这个故事后,感慨道,我们提出任何一个愿望,最后得到的结果往往与我们预期的并不相同,而且还会让我们付出我们本来不想付出的代价。维纳的意思是,在机器的时候,在自动化的时候,看上去有很多事可以不用人去亲历亲为,但是,最后的结果有可能是出乎我们意料的,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坐在一辆自动驾驶的车辆里,当你看到这辆车正冲着一棵大树冲过去,而你心里也知道,在车子距离树木到一定的距离后,会自动转向,也就是说,你根本不需要担心,自动驾驶仪完全能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当你真的看着车辆直冲过去的时候,你真的能放心吗?你真的能忍住不伸出手来去把住方向盘吗?估计没有多少人有这样的定力。万一自动驾驶仪失灵,那该怎么办?这谁也不能保证自动驾驶仪就一定是万无一失的。所以在任何一台自动机面前,我们都不可能完全放心。在维纳看来,这个问题似乎在根本上就是不可解决的。

在一个社会系统相互联系越发紧密的时代,这种情况就越可能出现。我们吃的东西都不是我们自己生产的,我们使用的一切器具也都不是我们制造的。我们如果要生存,只能无条件地信任这个社会巨系统。因为如果我们产生哪怕任何一点怀疑,我们就无法正常生存。可是这个巨系统到底有多可靠,也是我们根本无法知道的。这样一个悖论看来会长期伴随着我们。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及各种劳动效率,我们会越来越多地开发形形色色的自动机,然而一旦在广大的范围内使用这些自动机,我们就面临着它们有可能失效的危险。你说你不信任它吧,那么你只能退回到农耕社会。这会让很多人不高兴、不情愿、不舒适、不方便。你说你信任它吧,可是哪怕只有概率极低的一个例外,就会给我们带来要命的危害。

当然,解决这个问题,最首要的还是要解决可靠性的问题。但不管怎么提高可靠性,仍然存在着小概率的不可靠。即使概率再低,但也不可能等于零。而且提高了可靠性,那么运行成本就会大大增加。在资本当道的世界,这对资本来说也是要命的事。因为,资本对提高可靠性一般没有什么太大的兴趣,除非政府来强制它。可是政府也往往是在出了大事故后,才会关注到这类问题。因此,这类问题的解决往往是滞后的。

另一种方法是任何自动机必须同时装有手动控制系统。不管实际上自动机失效与否,那么机器必须允许人们用自己的手来让自己安心一些。这同样也需要提高成本,但是这种成本可能会让出现失误的概率更低一些。当然,没有概率为零的现实,这种风险人类也必须承担,正如在农耕时代,即使那时没有自动机,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危险一样。

不过,我们在设计自动机的时候,除了考虑到降低风险之外,也需要考虑我们设定的目的不能太主观随意。如果只是把目标放在一个绝对的位置上,而没有顾及到可能的风险和意外,那么这样的自动机一定就跟那只猴掌一样让我们触目惊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785315.html

上一篇:在课堂上讲马列著作的日子
下一篇:胡思乱想二则
收藏 IP: 114.250.94.*| 热度|

2 尤明庆 李方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0 08: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