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说争论 精选

已有 4838 次阅读 2013-1-4 21:5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争论

争论,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式。小的时候,并不懂得什么是争论,小朋友之间有不同意见,除了各执己见,再急了就吵。吵的内容不管是什么,其实质就是“我对,你不对”。如果再停不下来,就该动手了。这当然算不上什么争论。
在上小学的时候,其实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争论,即使对于家长,对家长的某些态度再不满意,也不敢争辩。对于老师,一般找不出老师有什么不对来,这主要是指对老师讲的道理或者观点,当时做学生的,不太可能看出问题来。对老师不满的最多是老师的态度。即使不满,也不敢说什么。
到小学高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老师让我背诵《王若飞在狱中》的一段词,是王若飞面对国民党法庭审判时,与法官的辩论。当时让我背诵,好像是作为一个什么话剧的台词来表演似的,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了。不过,背那段词,对我来说不算什么,花一点时间就都能背下来了。可是后来即使在同学面前表演了这一段,其实根本不明白王若飞所说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再后来,读初中时,中苏两党关系破裂,苏共中央发表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公开信,中共就写了九篇评论文章来评论苏共中央的公开信,这就是著名的“九评”。这九篇评论中,每篇都有一两万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播完一次就得好几个小时。当时主要是由夏青和齐越来播送的。所以他们的声音真可以算得上耳熟能详了。其中有些话至今还有印象,比如从《红楼梦》里借用来的“银样蜡枪头”,我印象特别深。这是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争论,虽然对于争论的内容还是不那么了解,但是知道争论起来是得有的话说才行。
到了文革,文革中有“四大”,即所谓“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这大辩论即使是大争论。北大的那张大字报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后,各个大中学校纷纷效仿,而不同观点的争论也就由此开始了。一般说来,支持写大字报批评本单位党委的,都是紧跟潮流的。而那些认为大字报的言论实在有些过火,对于党委不适宜使用这样的字眼的,则都是在一些干部和党员的支持下提出来的。我们接触这种争论就是从写大字报开始的。
等到红卫兵在各校都出现之后,学生之间的争论就更是家常便饭了。只要一开一些大会,就有不少同学走上台去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接下来的就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然后就开始了争论。到了后来,分成了两派,也仍然使用大字报或者广播喇叭来继续争论。这时,有的学生就开始模仿“九评”的口吻来写文章,讥讽另一派的观点和所作所为。而另一派则以更高声音的叫骂予以回应。这就是所谓打派仗。派仗打到最后,就成了武斗,这与争论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参加工作之后,原来的同学成了同事,年龄相仿,经历相仿,所以共同的话语也就多些。当然也会有争论。这种争论没有什么学术性,但是好像都在模仿着让争论更有逻辑性和理论性。现在来看,恐怕都是小儿科,很可笑。可是当时的我们在内心里还觉得自己水平不低呢。
接触学术研究之后,争论也是免不了的。不过,我发现,现在的学者并不喜欢直接争论,倒是大家的研究都是各说各的。所谓学术研讨会,也许有研,但很少有讨。要么就是相互吹捧,要么就是各说各的。我一直弄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对我来说,看到有些观点不对头,我如果觉得很有必要写一篇批评文章,那对我就是一件很振奋的事。这事我一定得弄明白,即使认为对方的观点不对,你总得说出你的道理来吧。如果有可能,也要挖一挖根源吧。不过,我的运气不好,有两篇学术批评的文章,就是找不到发表的报刊。人家什么也不说,就是不理你这个茬。面对这种情况,你说你愤怒吧,似乎不值当。你说你不愤怒吧,又显得特别窝火。当然,我这个人还算是想得开的。先是尽力找能发的地方,可能最后找到的地方不过是犄角旮旯,引不起多少人的注意。但是,这毕竟算是个地方,总比根本找不到地方要强一点。
实在找不到地方的时候,就利用课堂时间,在讲述相关问题的时候,把我对那种我认为是错误观点的批评讲出来。一般来说,我批评的多为名校的名教授,他们的名气尽人皆知。我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名气,所以才去批评他们,而是因为他们的名气本来不应该让他们有这种错误的观点。但是他们居然就有,而且同时也居然有名气。这真是一个奇妙的组合。对这样的组合体表达我的批评,而且是只能在课堂上,也让我不能够淋漓尽致。
学生们热衷的辩论赛,说实话,我不认为跟争论有什么关系。那只是一种表演。反正胜败并不以谁的观点是否正确为标准,而是谁更能说而已。从某种角度上,我以为这除了浪费时间,没有什么用处。如果要辩论,不如辩论一些实际上的问题。虽然不一定有一个最终的明确的结果,虽然不一定会有什么胜负,但是对真实问题的辩论所起到推动人们思考的作用,远远胜过这种表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649595.html

上一篇:美国的技术优势从哪里来?
下一篇:资本的时代
收藏 IP: 114.250.91.*| 热度|

5 武夷山 肖建华 陈冬生 高峡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9: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