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在北京住过的地方(之一)

已有 3052 次阅读 2012-11-8 07:00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北京, 住处

当年不到四岁,跟着家人来到北京。最早是住在车道沟那边。当时是北京工业学院的旧址,好像北航初建时,学生也有在那边上过课的。那时住的都是排房,一排有个四五家,具体多少家已经完全记不起来了。屋里有一个堂屋,后面是厨房,厨房旁边是两间很狭窄的储藏室,进门的右手边是两间卧室。我记得父母住一间卧室,我跟弟弟住一间卧室,祖母一个人住在储藏室。祖母身体不是太好,当时我和弟弟还没进托儿所,所以从老家跟来的一个保姆,是个寡妇,无儿无女,她住在另一间储藏室。
别看房间不算少,但是厨房没有上下水。都在门外的一个自来水龙头那里打水,洗菜洗衣都是在那里,这一排房的住户,好几家用这一个水龙头。卫生间也没有,大家要方便就要到几十米外的一个公共厕所去解决问题。因为大家都一样,所以也没有谁觉得有什么不方便。我们那一排房是最后一排,所以房子后面有一片空地。父亲和祖母就在那片地里种了些蔬菜和玉米。家里有一把短把的铁锹,似乎像是美军的用品,可是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没有人告诉我,我也从来没想起来问过。我就用过这把短锹翻过后面的园子地。有时候,我坐在厨房后门的门口向远处张望发呆,看到远处青山一片,还能看到西郊机场飞机的起降。当时从视角上看去,似乎机场就在山脚下。后来知道,机场离远处的山脉还有几十公里呢。这样的情景实在太深了,所以至今在脑子里还是很清晰。
几年后,京工在巴沟建了新的校舍,教学楼、办公用房和宿舍都建了,我们也就搬到那边去了。这也就是现在北京理工大学的所在地。新的家属宿舍还有个名字,叫幸福村,不知道现在这个名字还有没有继续使用。当时,一至六单元是有暖气的,七至十一单元是没有暖气的。可能有暖气的住房是给教授和领导们住的吧,普通的教职工就住在没有暖气的房子里,因此冬天需要烧煤。送煤工用一块木板装上十几块蜂窝煤,一上就是四层楼。当时我看着觉得这个工作实在太累了,太辛苦了。
新的楼房有两间卧室,一大一小。大的约有十七八平方米,小的也有十三四平方米。估计是根据苏式的住宅建的。房子也很高,有厨房,也有卫生间。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抽水马桶。我们兄弟跟父母住在大卧室里,祖母一个人住在小卧室里。从老家来的保姆几年前跟京工的一个老红军结了婚,跟我们家还有一点来往,但肯定不在我们家做了。而且我们兄弟都上了学,祖母身体虽然不是太好,但还可以做饭。
住在巴沟的时候,我们经常看京工学生足球队踢球。当时京工的足球队还是挺有名的。可是有一次跟八一队比赛,让人踢了个十比零。不过,那毕竟是专业队,学生的业余队不好跟人家比。我们跟足球队的学生也混得很熟,还去过他们的宿舍。后来,我一直想考研究生,想到高校工作,跟这段时间住在京工的经历很有关系。我喜欢大学校园的氛围,喜欢在这里生活。
搬到巴沟没有多久,父亲就调离了京工,去了外地。学校虽然还让我们继续住在那里,但祖母去世后,学校就让一对没有孩子的夫妇住进了小卧室。这大概就是所谓合住吧。我们小孩子倒是无所谓,只是不知道父母当时的感受是什么样的,肯定是不太舒服,但是也没有什么办法。
祖母去世后,不到两年,我们就从京工搬到了海淀镇。这是在海淀西大街上的一个邮电所的后面。前面是邮电所在营业,我们就住在后面的两间房子里。这两间也是一大一小。由于父亲经常不在家,所以母亲跟我们都住在大房间里,小房间做储藏室用。邮电所与我们卧室之间有一间很高很宽的过道,我们把那里当作厨房。厕所在我们家的房后,去厕所也没有什么不方便,但是蹲坑式的,没有抽水马桶了。
厕所的地势很高,因为我们家的房后是一个高坡。最大的问题是一下雨,外面的雨水会从后门流进来。特别是大雨,那一流进来简直势不可挡,然后我们全家就一起淘水。后来,邮局给我们家的后门做了一个水泥的高门槛,算是把雨水漫灌的问题解决了。但是房间的墙壁总是潮湿的,这个问题就没有什么办法了。夏天由于天热,我贪凉,经常把腿贴在墙上,后来觉得不对劲,膝关节部分开始发酸发痛。医生说可能是关节炎。西大街有一家私人的正骨所,我到那儿去治关节炎,那老大夫真有把子力气,把他的胳膊放在我的膝关节后面打弯处垫着,然后用另一只手用力往下压。当时痛得可以,但后来就觉得膝关节轻松多了。后来,奇怪的是,这关节炎好像也不翼而飞了。我至今在想,到底是老大夫的医术高呢,还是我的腿当时并不是关节炎呢?我当然希望是前者了。
海淀镇离六郎庄不远,离颐和园也不远。六郎庄的那一大片京西稻的稻田真让人心醉痴迷。虽然这里的生活不如在楼房里方便,但是我还是更喜欢这里。西大街也算是商业比较繁华了。主要是干什么的都有,生活上很方便。而且经常能看到北大的学生在西大街上走来走去。我当时就很奇怪,难道大学生就不上课吗?或者他们可以公开地逃学?后来才知道,大学生不是每天都去教室上课,而且现在更知道,大学生们有课也是可以不去上的。只是不知道当时北大的学生是否也经常逃课。
当时能向颐和园的公交车只有一路,就是32路,现在叫332路。我们有时候去颐和园就直接步行去,大约要走40分钟。进颐和园,如果戴着红领巾,就只要2分钱。所以夏天的时候,我们去文昌阁旁边的湖里游泳,后来中考前也到颐和园去复习功课。
住在海淀镇的时候,是我童年时代最后的时光,也是我认为我的童年最美好的时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630343.html

上一篇:在当班主任的时候
下一篇:消防日断想
收藏 IP: 114.250.73.*| 热度|

6 武夷山 陈熹 朱晓刚 王伟 武爱 刘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7 04: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