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初,当时从国外回国的博士人数较少,教育部留学中心里有一笔钱,准备给回国的博士们一些启动资金。但是由于有资格申请的人很少,这笔钱就闲在那里。后来有人告诉我,出国的访问学者回国后也可以申请这笔资金,而且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关系。我就斗胆试了一下,居然拿到了。那时的钱数额不大,跟现在没法比,不过三万元。但是,我拿到这笔钱,先置办了一台486的台式PC机。原来那台长城286已经显得捉襟见肘了,人家都用上386了,我还没有能力更换。这回钱拿下来了,先弄台486痛快痛快。这台486是学校到中关村买来配件自己攒的,价格不贵,但很实用。当时的硬盘有500M,当然跟现在上百个G没法比,但是比起我那台只有40M的286来说,已经是大款了。
有了机器,就想上网。当时学校网络中心刚开始吸收用户,由于容量有限,没有声张。我得知消息后,立刻去申请,结果最后还有一些空额,我也就侥幸申请了一个账号。当时上网费用也不低,每个月都得去网络中心缴费。幸而有这笔启动资金,这就能维持上网的正常运转。
其实,做文史哲专业研究的,在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经费其实很有限。原来的印象是,只要有图书馆,能查阅相关的期刊和图书资料,这做研究的资料就算有了,其他的费用几乎用不着。现在其实已经不是停留在那样一个阶段了。电脑是需要的,网上查询也是需要的,必要的资料和软件下载也是需要的。所以说完全不需要太多的费用不太符合实际,但毕竟比不了理科与工科,那一台设备和实验材料没有个百八十万根本没法动。从这一点来说,理工科的研究需要更多的经费是理所当然的。而且做文史哲研究的,与搞其他社会科学类的也不太一样。那些如经济学、社会学、史学和政治学的,总要到社会中去了解一些情况,搞些田野调查,也要跑些路。费用也要高一些。所以做文史哲研究的,所需要的费用比搞这一类社会科学的可能还是会少一点。而搞社会科学的,比起搞理工科的,所需要的费用也会少一点。
当年拿到的启动资金,除了置办那台486和上网之外,更多地是购买图书资料,也有出去开会的时候。不过所参加的会,与研究的专题并没有太多的直接关系。只是有了这点钱,出去开会不需要向系里伸手要钱了,自己花点方便多了。出去的参加的会,多与教学有关,但参加会的时候,可以多认识一些其他方面的人士,在学术交流上确有不少便利。
所谓研究成果,主要是写论文。这些论文有的与研究的专题有关,有的也包括其他方面的,主要是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基本理论问题。所以要细说起来,所做的研究成果到底有多少是和申请的题目有关联,真的不好细分,反正都搅和在一块,根本分不了那么清楚。所以所拿到的资金有多少是用在申请的项目上,也不好说,但肯定没有都用在那个上面。
不过,话又说回来,做科学的,很多情况下都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做文史哲研究的,应该也不会排除这样的情况。你想要做的,折腾了半天,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但收效甚微,这是完全可能的。而你没有打算花专门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来做的题目,由于某些偶然和非偶然的因素,反而出的成果超过你原来打算做的那个项目。这就是科学研究、学术研究经常遇到的情况,谁也没办法改变这种情况的发生。
但是,主管这些项目资金的机构和负责人们,一定不会这样想问题,也一定不会希望发生这样的情况。他们对项目资金的要求就是跟做生意的一样,投了多少钱,就要收到相应的成效。而且你申请项目资金,正是因为看到了你前期的成果,看到这个项目的希望,才把钱放给了你。如果你在这个申请的项目上没有产生预期的成果,尽管你在其他方面也出了成绩,那也对不起,这仍然是你的不对。所以,如果你在中期检查或者结题时不理想,过不了关,那么下次你再申请资金就真的要对不起你了。如果你拿非项目的成果去汇报,说明你的工作的意义和价值,那么上面主管部门仍然不会满意,认为你在穷对付,在糊弄上面,那么后果有可能更加严重。
做生意投资尚有风险,谁也不能保证投的钱越多,效益就会越好。更何况在学术研究上,这种投资心理对研究的伤害会更大。因为相关的人士会认为,商业投资是有风险的,而学术研究没有商业提交那么大的风险,你拿不出像样的成果来,只能说明你没好好干活。这种思路会不会压得做学术的人弄虚作假,抄袭剽窃,要弄出像样的,好看的,说得过去的东西来,才好应付上面的人们?当然,不能因为上面的要求不合理,我们就应该胡作非为。但是至少如果做错事的人太多了,那这个制度和要求就应该认真反省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624592.html
上一篇:
说棋牌下一篇:
北航的航空航天博物馆开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