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从1964年到1971年

已有 3789 次阅读 2012-10-3 22:09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1964年, 1971年

曾经想写过一篇东西,说是小说,还是文学类的东西,也不是太清楚。但是要写的时间段倒是很明确,是从1964年写到1971年。为什么要写这段时间,本来脑子里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后来一想。这一段时间恰恰是《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的发表到林彪出事的那一年。这七年里,中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其实,那九篇对苏共中央公开信的评论文章中的最后一篇,即《九评》,是说关于如何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也提到如何防止让赫鲁晓夫那样的人上台的问题。结果是,《九评》发表后,在各个中学都发起了一个让学生检查自身有没有受到资产阶级影响,会不会影响自己做革命事业接班人的运动。其实,《九评》中所指的接班人,指的是党的国家领导者的接班问题,跟那种一般的泛泛的接班人的概念完全不一样。但是,在当时的中国,似乎把整个一代青少年都跟接班人问题联系在一起了。
在那样一个运动中,青少年们都很真诚地检查自己究竟有没有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一般的,都是说自己讲究吃穿方面的事情,这本来就算不上什么问题。而年龄稍大一点的,多少都跟男女之间的情事有了点联系。把这方面的想法、言论和行动都归结为资产阶级的范畴去了。今天看起来很荒唐,可是在那个年代,这都是客观存在过的事实。
这个跟《九评》有关的运动,我不知道是只在北京有过的,还是在全国都有过。但是这的确是“文革”的一个小前奏,虽然跟后来的文革相比,这确实也算不得什么。但是当时那种肃杀的气氛已经让人不寒而栗了。
1965年,国家经济条件进一步好转,我们当时考上中专后,学校的伙食相当不错,而且每个人还能给我们发一些津贴费。但好景不长,转过年来,就爆发了文革。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最疯狂的岁月是1966年至1968年。1969年,我们进了工厂,虽然开始了正经的工作和劳动,但是厂里还在不断地搞各种运动。只是这种运动在我们看来,与文革初期的那种狂飙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这种小动作式的运动,搞得让人不胜其烦。
其间,又发生了与苏联关系紧张,甚至大有战争一触即发的危险。我们就像被时代的大潮裹挟着身不由己,随波逐流。当时的我们心里也是朦朦懂懂的,也想不清楚很多事。当时毕竟还年轻,也没有什么过多的忧虑的事。上班干活,干活挣钱,一人吃饱了,全家不饿。
林彪事件发生后,我们这一代人才突然感觉轻松了下来,好像是深深地松了一口气,或者说松了一大口气。我们不用再戴像章了,也不用天天早请示晚汇报了,也不用班前班后要天天读了。人们说话也没有那么多忌讳了。虽然后来也在一个接一个地搞运动,但这种运动大多数群众已经不再像文革初期那样热心了,即使心不甘情不愿地也有参与,但那多是应付差事。
如果从历史断代来看,人们把文革的历史算成是从1966年到1976年,这种算法也有它的道理。但是在我看来,1964年到197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最为动荡的时期。直到今天,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对中国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恐怕也不是很容易弄清楚的。
之所以想写这一段经历,是因为我不但自己想通过反复的思考来弄清其中的一些问题,更是希望这一段历史能为后人有更为清晰的了解。也许这样的目的不一定能够达到,但是总是希望能够尽力而为。我不否认这段时期,我们有些事做得的确很荒唐,甚至很疯狂,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只用荒唐和疯狂来理解这一段历史。历史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复杂和深刻的。我们那一点点感知到底能不能真的让历史展现出真实的一面,我们也很难确定。我们对历史的了解和判断往往都是根据历史中的某些记载,但这些记载究竟是否准确,究竟是否完整,我们谁也不知道。我们展示给后人们的也只能是其中的某一点,某一段。我们至少不可能完整地展示这一段历史,但是如果后人们能够知道这其中的一点,也比完全一点不知道要好些吧。当然了,一点不知道就可能什么也说不出来。而如果知道的只是其中的片断,那么他们的评论是不是准确,这也就很难说了。反正世事就是这样,谁也不能指望把历史绝对准确地记录和展示出来。正如我们对于前人写的历史,我们能知道多少?我们知道的真的是历史的真实面貌吗?想起当年考试时的那些历史题,今天想来是不是很可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618985.html

上一篇:在单位里做人
下一篇:说纠结
收藏 IP: 42.81.119.*| 热度|

3 武夷山 刘全慧 fans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7 19: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