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已有 19556 次阅读 2012-4-21 22:2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世界, 民族

4月18日的《中华读书报》有篇文章,题目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吗?》这里暂不考虑其观点如何,先看看文章对某个逻辑的分析。文章写道:设民族为A,世界为B。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也即A=B。既然A=B,从逻辑上讲也即B=A。于是反过来说,这一命题也就变成了世界即民族,继而推导的结果也就变成了:世界的就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这里似乎有点问题,一般地,人们并不笼统地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而是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章把这个命题中的民族和世界设为名词,但实际上,这并不是名词,而是语句的定语修饰词,做形容词用。完整地说,应该是“越是民族的艺术,就越是世界的艺术”。而且,这个命题也不适用于如此单调的形式逻辑。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意思是说某个艺术作品有很强的民族性,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这样的艺术作品才越有可能被世界人民所认可,所接受。这里并没有把民族与世界等同起来的意思。
而且,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除了艺术作品内容表现出民族的特色之外,艺术的表现形式一般也要被世界所接受。比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主要是借助越剧唱腔的旋律,有很强的民族性。但是,其表现形式是西洋乐器小提琴,这种艺术形式并不为西方所陌生。而且乐曲中所表现出来的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以及爱情所受到的挫折和打击,导致青年男女以身殉情,这也算是带有世界性的普遍话题,所以不但西方人,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也会很喜欢这支曲子。这才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真实含义。
在把民族艺术推向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并没少走弯路。所以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并不是一句抽象的话语。比如,相声这种艺术恐怕就不是简单地就能推向世界的,因为在世界范围内,懂汉语的人并不多。相声这种艺术显然是有很强很突出的民族特性的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能成为世界性的艺术形式。不仅语言类的艺术形式,就是舞蹈类的这种不需要语言的艺术形式,也要下一定的功夫,才能为国外的人们所接受。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还有一种含义。我们现在有些艺术创作,简单地模仿西方,根本没有考虑我们民族的特色,而且以为这样做就是向国际接轨,就是表现出我们艺术的国际化。在这种情况下,国外的人们根本不吃你这一套。你没有中国的特色,光是简单地卖弄从西方趸来的货色,那你再弄得花里呼哨,人家照样不买你的账。我们有些电影就是这么干的,结果弄得不伦不类,人不人鬼不鬼的,十分尴尬。
实际上,我们民族的文化艺术作品有很多是太值得向世界推出去了。只是多年来,我们在这个方面下的功夫远远不够。这不仅只是个下功夫的问题,这与国家的实力、影响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关系。这篇文章说,《红楼梦》有多少西方作家读过?而中国的作家们对于西方作者的著作哪一个不是如数家珍?那这是不是说西方的作品就已经是世界的?而中国作家的著作还远没有走向世界呢?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虽然《红楼梦》没有多少西方人读过,但其文学成就绝对是世界一流的,这一点没有人能够否认。西方人没读过,不等于《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就不存在。而西方人的著作,尽管中国作家如数家珍,但并不等于这些作品的水平和档次就一定是世界一流的。客观存在是一回事,被人承认是另一回事。中国的作家们对西方人的著作如数家珍,不等于中国的普通读者都会认可这些著作。
文章还很强调全球化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影响,这也有道理。只是全球化是不是就能彻底取代民族性,这恐怕还有待于观察。全球化到底是指化的什么?是指从里到外都化了呢?还是只是形式上化了,内容上化的程度可能没有那么广泛。如果全球化有那么大威力,那么全球化要以谁的文化作为化的标准?是西方的?还是谁的?如果全球化只能以西方为指标,那岂不就是人类的最大悲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562147.html

上一篇:关于Tenure track
下一篇:创意大赛答辩追记
收藏 IP: 1.203.10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3: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