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关于Tenure track

已有 5013 次阅读 2012-4-19 22:1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今天看到一个新的词,不,应该是两个字,组成的一个词,或者是一种说法。这个词就是tenure track。从字面上很难理解它是在说什么意思,但是听到某个主管人事部门的人的解释,就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就是“非升即走”。
这个措施在2003年,北大就开始实施,青年教师进校后,如果六年内不能晋升为副教授,那就要离开学校。当时似乎北大的青椒们反应极其强烈,但后来似乎也没有下文了,是不是青椒们已经默默地接受了呢?也许是吧。现在不仅在北大,清华、浙大、南京大学也都开始实施这一措施。
青椒们压力实在真大呀!这压力到底是不是必要的呢?这需要分析。在我们这个刚刚开始进入崛起的国度,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在这种情况下,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而且竞争也是残酷的。与发达国家的残酷竞争,是不是一定要导致青椒们之间的残酷竞争?这也不好说。从逻辑关系上说,这两者之间会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具体来说,国际间的残酷竞争与国内人们之间的相互竞争到底是不是必然的,这恐怕也有待于观察。
现在差不多进入985的学校,都要争做世界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大学,肯定需要一流的人才,而且谁的一流人才越多,进入一流大学的概率就会越高。这也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可是人才就那么多,一流的人才更是珍稀动物。那么多大学都在争,能争到的肯定是这些学校中最有钱的。而那些在钱的方面稍逊一筹的又能如何?大家都在争一流,但是肯定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达到一流,那么这样的目标确定了以后,不知道决策者想过没有。如果没有达到一流,那么又当如何?估计最大的可能是,没有达到一流,就努力再争取,再达不到,那我这一任就到期了,下一任该做什么,我也管不着了。
现在很多事都是这样。即使说现在青椒们竞争激烈,但是如果制度设计合理,执行认真,公平行事,那么激烈的竞争也许并没有那么可怕。但是如果在激烈竞争的后面,又是一大堆莫名其妙的暗箱操作,这让青椒们既感到不平,又感到巨大的压力。
听到这种tenure track的设计,我总是很困惑,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真的是为了争取达到世界一流的大学吗?世界一流大学肯定是少数,那么那些达不到一流的学校又该怎么办呢?这学校就不办了吗?肯定不是。并不是只有达到一流的大学才趾高气扬,而没有达到一流的大学就该寻死觅活?人家不也活得好好的,也活得有滋有味的?所以这个学校建设目标的制定也得实事求是。这个目标并不是放在是不是一流上,而是要放在你这个学校到底能做些什么,为国家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国家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至于到底是几流,根本就不是一个学校应该考虑的问题。你做到那个份儿上了,人家不承认你是一流也不行。你没做到那个份儿上,你再煽乎你是一流又有多大的意思?不知道哈佛、耶鲁、斯坦福和麻省理工,还有剑桥、牛津、爱丁堡,是不是也曾经把争取世界一流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不过,话又说回来,既然这个制度已经定下了,而且就要实际执行了,青椒们还不能掉以轻心。一事当前,先不要慌神。你要先掂量掂量自己有多大份量。你有没有那个金刚钻,再决定你能不能揽那个瓷器活儿。如果你确实有把握能揽这份瓷器活儿,那就勇敢地迎接挑战吧。反正是没有退路了,只能一个劲儿地向前冲。这也会让你充分调动你的聪明才智,发扬你的智慧和勇气,也许在压力下,你还真能冲出去。
铁人王进喜说过:“人没压力轻飘飘,井没压力不出油。”并不是所有的压力都会带来负效应。只是当压力过大,人自身难以承受的时候,压力的副作用才会占据主要的位置。完全没有压力,肯定也出不来活儿。所以不能盲目简单地否定压力的正面作用。现在仍在读博士的青年们,你们在就业求职时,也得想好了,面对高校如此残酷的竞争,你有没有足够的精神准备去迎接这样的竞争?如果没有,或者准备不充分,那你最好就别趟这道浑水。
那位主管人事工作的负责人还讲到这样一件事,在新聘教授的座谈会上,有的新任教授说,以后就真的可以放松了。这位人事主管说,过去当了教授,以后也许能放松一些,但现在新任的教授,以后也未必会轻松。学校还要不断地考核你,你自己也得对得起自己所做的业绩。
看来,tenure track这个东西,有正面也有负面,不能只强调其正面,否认其负面,也不能只强调其负面,否定其正面。有些东西也只能先做做看,如果做着还行,就接着试。如果做着不行,总出问题,那就要改。反正事情就是这样,还能有别的什么样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561390.html

上一篇:信息公开与公共安全
下一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收藏 IP: 1.203.4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 21: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