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佛系青年

已有 3048 次阅读 2018-1-26 09:21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一个所谓网络新词最近甚是流传,即为“佛系”。后来简单地查了一下,最早出于日本,指某些青年男性对于什么事情都无所谓,大有无欲的感觉。没有情欲,没有食欲,没有游乐欲,等等。后来传到中国,有人把那种什么都无所谓的人称为佛系青年。做得好,是大家的功劳,做得不好,我也有责任。看上去似乎愿意检讨,但其实背后都是无所谓。你说我做得好也罢,做得不好也罢。反正我也就是这副德性了。爱咋咋地了。

从某种角度上说,这类所谓佛系,可能正是因为压力过大而导致的某种反弹。压力太大,已经应付不过来了,不如索性就放下算了。要不然,也是跟自己过不去。何必呢?何苦呢?不如一切都随佛性而去吧。

无论是佛性也好,佛系也罢,总之会包含着很多很复杂的意思。最早的佛教,讲究人人平等,这个平等不是人生时的平等,而是死后的平等。因为在生时,不可能实现平等。所以把平等的希望寄托在人们的身后。这也是一种无奈。本来宗教背后都有不少的无奈。佛教自然也不例外。

在现世中的不平等之中,还存在着很多生活中的痛苦,这也是佛教无奈的一种现实。于是,佛教就告诫人们,一方面苦是天生的,没有人能够躲得过去。另一方面,苦又是人们自己找的。因为人们的欲望太多,所以就会有更多的苦。如果人们不要求那么多的欲望,人生自然也没有那么多的痛苦。接下来的佛教理论又有了“空”“色”之说。色即是欲望,欲望就会带来痛苦,而痛苦的背后就是空,是空无,是空虚,是虚无。所以,空即是色,色也即是空。佛教的这套理论确实让人们陷入更多的沉思。这人生到底要怎样度过呢?说不好、说不清、道不明,所以干脆就什么也不要说了。

佛性思想到底是消极的还是不消极的?看起来,消极的方面多了一些。消极是因为无奈,也是因为无助,还可能因为无聊。只是如今的年轻人中,到底有多少真的是信奉这一套佛理论,似乎也不太好统计。总的来看,应该不是太多,但又不是没有。这就显现出相当复杂的社会现象。

佛性的人生理论确实存在着对无奈的面对。这不能说完全都是消极的。有时候,这种无奈是客观存在,所以不如把很多欲望放下,倒还显得清静。但是,合理的人生不是把一切都归于无奈,都归于消极,该积极的时候,也要坚持下去。对正常的人生来说,消极与积极是相对的。某些方面的消极,则需要另一方面的积极来补充。如有人有先天的残疾,这本身就是无奈的事。只是他们中有很多人不甘心消极,总要做出一些事来,总要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这样,在面对自身残疾的时候,就不是纯粹的消极。对于身体的残缺不全,他们没有办法彻底改变,但是在残疾的基础上,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这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对于人生中的无奈,某些放弃是必须的。完全不放弃不可能,也做不到。但在放弃的后面,也有坚持的一面,不放弃的一面,这才是积极的人生。完全的放弃,这样的人生不仅没有意义,而且也实在无趣。在不得不放弃的时候,再坚持做一些不放弃的事情。这样有得有失,才会让人生更加精彩。

顺便说一句,有的年轻不甘心做这类所谓佛系青年,他们称自己为斗战胜佛,即是孙悟空。不过,这里有些问题,也需要探讨。斗战胜佛,并不是齐天大圣,甚至也不是取经路上的孙行者。斗战胜佛已经成佛,已经开始与世无争。它不仅没有齐天大圣的气势,也没有孙行者的斗志。所以,斗战胜佛自身并没有太多的积极因素,还是以消极因素为主。所谓斗战胜佛,似乎是一种长期奋斗后的疲劳,一种慵懒,一种怠惰,与真正的齐天大圣没有什么关系了。

对于佛教思想,当然不要轻易地否定。这里需要钻研的东西很多,也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宝库。但是同时,佛教中的消极因素也是存在的,也是不容轻易掩盖的。拿得起,放不下,固然不妥,而只知道放下,而又拿不起来,也不是真正的战士。既要拿得起,又要放得下,才是一条顶天立地的汉子。

佛学思想在更多的情况下,是要求人们能放下,能舍得,这是有积极因素的一面。但这一面本身也有消极的因素,只是强调放下、舍得,也未必都是有益处的事情。总是要看具体情况和具体要求,该拿得起时就要拿得起,该拿不拿也会损害人民的利益。该放得下时也必须能放得下。如果放不下,就会斤斤计较、谨小慎微,最终也会因小而失大。所以,在什么情况下要拿,在什么情况下要放,都不能脱离具体的实际情况。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096878.html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下一篇:导师——老板?学生——马仔?
收藏 IP: 111.197.119.*| 热度|

1 吕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0: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