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大陆的进步在于奢靡吗?

已有 2184 次阅读 2018-1-3 06:27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现在网络上有不少文字和视频,主要内容是台湾同胞发表对大陆的观感和印象。其中主要部分就是告诉台湾那些不太了解大陆的同胞,今日的大陆已经远不是二三十年前的样子了。大陆发展得很快,也很好,超出了人们过去的想象。应该说,这些观点和意见都是很好的,对于帮助那些不太了解大陆的台湾同胞是有益的、有帮助的。

然而,在这些文字与视频中,也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在于发表这些意见的台湾同胞,而在于我们大陆自身的现实问题。有一位台湾演艺界的人士,讲到大陆时,他说,大陆早就不是我们原来想象的样子了。他讲到在杭州西湖附近有一家餐厅,朋友请他去吃饭,那里面的装修与菜肴足以让他瞠目结舌。他说,有一道菜,服务员先端来一个木制的笔架,上面放着一支毛笔。服务员告诉这位台湾朋友,用那支毛笔蘸着墨汁,估计那只是一种调料,并不是真的墨汁,再蘸一点金箔,就可以放在嘴里吃了。这金箔依我看,纯属无意义的奢华。这位台湾朋友有点愣神,后来服务员告诉他,那支毛笔是铁棍山药做的,台湾人称之为芋头,是可以吃的。其他食材也不是什么特别金贵的山珍海味。让这位台湾朋友感到惊讶的是,餐厅里的菜居然可以做到这样精致,是他万万想不到的。

看到这段视频,我得到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四个字:骄奢淫逸。中国的饮食文化确实源远流长,问题是一道普通食材的菜肴,有必要进行如此豪华的包装吗?那包装的材料费和手工费,恐怕都要远远超过这道菜本身的价值。当然,作为一种文化,它确实有其自身的价值。但如果文化被用来作为资本炫耀的工具,那是不是有点可悲?台湾一些娱乐界的朋友,也经常提到,在大陆做综艺节目,投入的成本根本就是大手笔,根本就跟不拿钱当钱一样,出手极为阔绰,让台湾同胞目瞪口呆。话说回来,这笔吃饭的钱到底是谁出的?是公款而是私款?如果是老板自己掏腰包,那没什么好说的。纵然奢侈,也不违法。可是如果是公款呢?那这笔账要找谁去算?

这真的是一件值得骄傲的好事吗?可能需要分析一下。有钱,即意味着资本雄厚,那做起事来自然阔绰很多,不需要为钱发愁。要做的事也能去做,要做成什么样儿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这是有钱的便利。问题总有另一面。那么多钱,一下子投到娱乐界,真有点浑不吝的架势,真的有这个必要吗?舞美、灯光、服装、道具,用钱的地方很多。要想做得漂亮、奢华,那要用的钱更多。这真的都是非常必要的吗?再就是参加综艺节目所请来的嘉宾,都是明星大蔓,那酬金动辄就是每人几十万。他们都干什么了?这真有点像元妃省亲似的,花银子跟淌水一样。

这样的形态,这样的豪气,我丝毫不认为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台湾朋友对此羡慕不已,人家自有人家的考虑。但是作为大陆这边的民众,看到娱乐界如此奢靡,心里会是怎样的感受?国家需要用钱的地方多了去了,为什么要把这么多钱用在这种炫耀歌舞升平的事情上?

当然,如果是私人公司,人家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你再看不顺眼也无权置喙。但那些电视台都是国家花钱养着的。各省的卫视也是国家口袋里的钱。你或许说,这都是广告费。可是谁规定,电视台收来的广告费就可以如此糟蹋?如果电视台是事业单位,它是不是有权利随意动用这笔费用?如果电视台是国有企业,那它的广告收入是不是要照章纳税,是不是要上缴国家?

即使是私人公司,即使私人公司十分有钱,那么在工作中,提倡节俭依然是一种美德,不是吗?即使是娱乐界,一样能做到少花钱、多办事。能省则省,能俭则俭。在效果上并不一定就会有多大的差别。在文艺领域,我不相信,在那些外在的领域里花更多的钱,把奢华当作品位的标准,就一定会对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产生更好的效果。

我们是比过去有了一点钱,我们现在手头上会比过去松泛了不少。这又怎么样呢?难道就可以大手大脚?难道就可以一掷千金?难道就可以做土豪为荣?这是不是太小家子气了?是不是太没有廉耻了?某些网站把台湾人对大陆这种所谓有钱的状态羡慕得不得了,还当作一种正面的信息来传播,这是不是品位太低一点了?

我们现在发展得确实有值得我们自豪的地方。但如此炫富是不值得赞赏的。这不过是一种暴发户的形态,是很丢人现眼的。我们之所以自豪,是因为我们通过艰苦奋斗,给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为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因为我们通过艰苦奋斗,使国家更加强盛。人民的精神面貌更加意气风发,蓬勃向上。这才是我们应该骄傲的地方。有点钱算什么?如果只做到以钱多为骄傲,那么这样一个档次实在算不上有多高。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092782.html

上一篇:德国资本与中国企业
下一篇:社会科学是不是科学?
收藏 IP: 114.241.15.*| 热度|

3 徐令予 王安良 吕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1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