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产过剩与去产能。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几十年前,我们在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时候,一个主要的观点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当时有不少纪录片反映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时的各种破坏与丢弃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影像记录。如美国把大袋大袋的小麦丢进大海,大桶大桶的牛奶倒进大海。当时在我们看来,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好多人都没有钱买面包、买牛奶,这些人为什么不低价卖给穷人,或者干脆免费送给穷人,怎么也比丢进大海要好吧?可是我们得到的解释是,资本家为了维持产品的价格,以保护其自身所要得到的高额利润,宁可把这些东西丢进大海,也不会低价销售,更不会免费送给穷人。虽然这样的解释在逻辑上能说通,但对我们来说,还是不太好理解。
改革开放后,中国对世界经济情况开始更多地了解一些了。中国在尝试着也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时候,其实也就是在引进一定程度的资本因素的时候,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也在我们这里出现了。生产过剩,导致很多企业倒闭,导致大量资金浪费,导致工人失业,生活水平下降。只是在我们的经济学教科书上,还是在讲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短缺经济、稀缺经济,基本不讲生产过剩。这是怎么回事呢?
经济活动中的短缺与稀缺,是从消费角度上说的。因为市场经济主要就是要刺激消费。以消费带动生产,是市场经济的主要机制。另外,对于稀缺,也是要分析的,有的时候是真的稀缺,而有的时候,是资本制造的稀缺,或者编造的稀缺。真实的稀缺,是在灾荒年代出现的粮食短缺,天灾时出现的食品、饮水、帐篷等物品的短缺。但这种短缺不是单靠市场在短期内就能够解决的。而市场能解决,或者以为能解决的,就是那种由资本制造或者编造出来的稀缺,如化妆品,如钻石戒指之类。
这种虚假的稀缺最终经常会造成生产过剩。每年春季到来之时,由广告商发布的什么流行色、流行款式,似乎都在向人们展示某种稀缺,但曾几何时,这些稀缺就再也不存在了,剩下的只是服装小贩们在街头喊叫着“跳楼大甩卖”等口号。
中国近来的产能过剩,当然离不开生产过剩。如钢铁产能的过剩,是因为钢铁产品生产过剩。生产过剩的原因很多,一种是不了解市场的变化,以为过去需要如此大量的产品,现在依然需要,其实现在由于整个世界经济恢复缓慢,甚至还在下滑,所以对钢铁产品的需求已经在萎缩,如果再按原来的产量进行生产,生产过剩就是必然的。还有一种是以为,只要在不断地生产,资金就会正常周转,然后企业就能继续维持,这种想法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因为如果产品没有销路,没有市场,你生产的再多,企业死得就越快。或者企业认为,虽然现在看上去不太景气,如果我在生产过程中突然世界经济状况变得好转了呢?我不就成了赚了的吗?这种侥幸在不少生产商那里是存在的,尽管这看上去实在是很弱智,但这样想法的生产商还是不少。
问题解决的源头不是去产能,而是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去产能已经是只能解决下游的问题了。而问题最好是在上游阶段得到解决。西方经济学是根本不承认生产过剩的。因为马克思的理论,从来就认为,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痼疾,是根本不可能解决的,而且这必然导致经济危机。西方经济学理论不承认这一点,回避这一点,忌讳这一点。但是如果我们也跟着西方经济学这样来看问题,那我们实在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极度呆傻的处境。
我们现在引进了资本与市场的因素,所以我们就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生产过剩在我们这里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能做的,只能是通过宏观预警与调控,减少这种生产过剩所带来的危害。完全消除现在看来不太可能,但尽可能地减少损失还是有可能的。之所以完全消除生产过剩不可能,是因为市场反应十分机敏,而由人所掌握的宏观调控远不如市场更为灵敏。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过剩不太可能完全避免。但由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机制,提前的某些预警还是可能的。如果我们充分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建立好相关预警机制,则有可能把危害降到较低的程度。但如果我们不愿意正视这个问题,那么我们一定会吃大亏。
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与市场存在的问题。这在目前情况下,似乎还没有可能性。但是,如果我们加强生产的宏观调控,提高微观生产中的计划性,逐步对市场进行更为有效地了解与把握,那么生产过剩的现象则有可能得到有效的监控。另外,通过不断扩大公有制经济的比重,用公有制经济与主导整个经济领域,那么生产过剩的危害也可能逐渐得到控制。
即使是在下游阶段进行去产能的工作,也要做好充分的善后工作,对于员工的就业、收入、安置都要充分发挥国家的力量与资源。对于中国来说,这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2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