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不是该先谈如何“买断”?
缘自今日“科学网要闻”之“查建中:如大学净培养社会不需要的 就该关门”
当年为什么扩招?为什么不是社会需要多少,招多少?为什么将好好的技校、职专都并改成学院或大学。难道就是为了让更多的老百姓给子女交学费?就为减补当年“下岗”造成的GDP孔洞?这些转进高校的,未上岗却每年交钱的GDP贡献人,相当部分未“上岗”就“下岗”,能找个借口就不管吗?因为他们是看着“大学馅饼”,才透支其家庭的,也为国家贡献了GDP。
大扩招时,教师、教材和教备等,可没有提前扩充准备好,教育的“产品”当然不可能让消费者满意,所以再让过剩的部分进入硕士、博士、博后,后硕博等也随之扩招,甚至附加工程硕士等。
现在容量都饱和了,就要卸磨杀驴(扩招时晋级改门换面的各种高校)了,杀驴之后,驴拉磨出的面,更将是没人要的“面”了。因为核验学历时,发现机器都是不合格的,产品能合格吗?在将来岗位竞争或调整时,他们注定成弱势群体。
本科4年+硕研3年+博研3年+博后2年=12年,扣除惯性期。当年下岗人已经老,当年的“下岗”缓冲已成往事,新一轮的“下岗”拿什么缓冲?
扩招之前,我为很多同学悲哀。初高中的同学在正式考之前,先要毕业考,分数排在后面的,在中高考前发毕业证的同时,被劝为了母校的升学率,就不要参加中、高考了。我当时为这些同学感到悲哀,好多机会都没有,可这些同学的家里至少没被更多的教育透支。
受过大学教育的阶层,新的“下岗”大潮是否将从这一阶层开始?我们已经看到:淘汰教师、淘汰博士后、淘汰学校。
当年扩招,我们太小,看不明白。但回首教育的来路,我们若还不明白,那我们就白从这个教育过程中一路走过。
90年前后,先是一部分达不到分数线的人,因为肯多花钱,可以进高校,名曰“自费生”。
多花钱可以上大学,大家没什么不满!既然如此,那么就双轨制,一部份自费,一部份公费。将自费合法化,将计划外的转成了计划内的,变相的收费扩招开始。
于是多数人上大学都要花钱,大家已经习惯,也就开始有人不满:同样上大学,凭什么我交钱,你不交钱?既然如此,那么就全面扩招,全面收费。
中考、高考、考研都避不开时事政治,为了多考点分,我关注了新闻,也关注了与我切身相关的教育改革过程。对这个渐进改革过程,我只是一个看客,只是一个受教育者。
在科学网不断列出的新一轮被“下岗”个案中,我仍是一个看客,因为我盼望退休去读山水春秋。
但是今天科学网要闻转载了专家的利剑,剑指劣质“大学”,我不否认高校应该竞争,应该优胜劣汰。但是当年那么差的师资、教具、教备都可让其开门变成大学,且是远超社会消费能力的开了那么多大学门。
现在要淘汰,去抢那些饭碗,可是其透支了家庭父辈一生艰辛劳动成果换取的饭碗。可以说淘汰就淘汰吗?若不经过这个教育扩招过程,那些学费换给父母幼儿买保险,其即使“下岗”,但至少家庭老少的负担不会这样大。
“各层次人才所需的素质、能力、知识和技能都是由职场的工作岗位需要来决定的;”没错。可是有十年、二十年规划,职场的预期岗位就那么多,开那么多大学的门,难道就是为了有更多分母?
这个论调我可以不反对,前提是被淘汰的人之老少养助机制是否应先健全。被弄成了书呆子,再被踢向社会前,对其家庭的前期投入该如何“买断”?
最后,好久没写观点评述了,原来的许多也大都早就删除了。希望今天写的是最后一篇,先声明本篇博客的任何评论,概不回复。科学网若觉得不妥也可直接删除。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1: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