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分享“熔-溶-融”在学术界使用的感悟:
皓玉琉璃夺目灿(26日版本)
古词存名句:“冰玉玲珑惊眼眩”。
见之心甚喜,遂对曰:皓玉琉璃夺目灿。
言为心声,我要描绘的是冰与盐晶体的美,以及光与晶体交辉的绚丽特效。因为我经常接触冰和无机盐晶体,其美形美幻(晶体被天然雕琢的梦幻形体结构)、美仑美奂(大而堂煌,如冰川)、美影美焕(晶体的绚光彩影)者极多。
冰盐形体变换间的流光溢彩,是让我经常失语的现象。因为这种美的虐心,让我一味再味“熔-溶-融”的理解与运用。
在前面博文的答问中我曾有一诘问:“在约30℃时,六水氯化钙变成氯化钙溶液的过程,用熔化还是溶化?”六水氯化钙矿物名南极石,是晶莹透明的六棱柱状晶体,簇生如水晶。在寒旱区野外浓盐卤水实验中我数次得到过这种晶体。
其转变过程本身容易明白:在高于30℃时,吸收的热量推动晶体中1分子六水氯化钙变成1分子四水氯化钙和2分子水。该转变发生同时,四水氯化钙被分解的水溶解成氯化钙溶液,且放热,又推动其它六水氯化钙转变成四水氯化钙和水。但我的同事大多非化学专业人士,我必须用更简单、易懂的表述与他们交流。我想,上述过程用“熔溶”或“熔融”表示才确。
“熔-溶-融”的异同少有人明确区分,但大家默用的背后肯定有潜意识中的区分规则。用“熔”描述因温度而致的物相变化,多偏物理变化,但不排除化学变化;用“溶”描述因溶剂而致的物相变化,既可以是化学变化,也可以是物理变化。而与上述二词易混,且经常连用的“融”,则更强调柔和转变的过程。
再讨论南极石变溶液的另一途径:六水氯化钙对湿度极敏感,当空气中湿度稍大(如沿海人觉得很干的西宁4-9月条件),立可吸水化成溶液,虽然是一种潮解现象,但其涉及内涵很多。若认为其是因水的溶剂作用而起,似可用“溶化”。但对照盐滩上降雪时的盐融(融雪剂原理)滑塌,想下撒盐的人工降雨术,我们用“融化”似也不错。但我认为六水氯化钙吸水变溶液的过程可用“溶融”。
“融”之一字,在物态变化上多指固转液过程,过程中有两种物态,且强调两物态间的相互影响,但多数情况下相互影响不均等,顽固的将化为绕指柔。过程中一般产生流体把更多的热量传向固体,使固体变成液体,如熔融、溶融等。且“融”描述的固液之间多有扩散作用,“融”字暗含趋向均一化的潜意思。如融雪剂作用过程中,盐水溶融冰雪的过程,再如岩浆熔融,熔融包裹。附加一句,“融”不限于固液间,也可指固相间,如较高温度时不同金属块间因相互扩散而融合为一。
“熔”之一字,潜含强加之意,如熔化、熔接,多要高温强行推动转变。“溶”字相对“熔”要柔一些,但比“融”字要冰冷,如盐晶体溶解扩散于水,甲醇溶解乙醇的混溶扩散等,加温、搅拌可促进转变,学界“溶”时多辅以相应手段。“融”则更强调自然。
其实,科研人表达一些现象,追求严谨的同时经常虐心。如“熔-溶-融”的理解与运用,再如:“煅烧、焙烧、烘干”之区别。在去汉语化的科研主用语环境中,探求这些字词的确用,会被指迂腐。科研主用语达人还往往指责汉字词表意模糊,不严谨。
“冰玉玲珑惊眼眩,皓玉琉璃夺目灿。”唯一不美处在于“玉”之一字的重复,故上句的“玉”字曾想换作“晶”,但立失读感。汉语的四种声调对于非汉族的我,从来都是拼得音,却标不得调。偶尔附庸风雅,仅能从读感上略猜其是否失律,可这太不靠谱。对于非汉族的我,汉语太难:韵尚可背,律却不能味。科研择词,比诗词用语要更枯燥,但若守科研精神又没得选择。
皓玉琉璃夺目灿(27日重构版)
长期在青藏高原从事盐卤资源研究的关系,可以经常接触冰和盐晶体。准确描绘冰与盐晶体的美,以及晶体与光交辉的绚丽景况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见冰川巍峨、大湖淘冰之大而堂煌,想到“美仑美奂”;见晶体被天然雕琢的梦幻形体结构,想到“美形美幻”;见晶体的绚光彩影,想到“美影美焕”。
蓦然见古句“冰玉玲珑惊眼眩”而心甚喜,遂对一句“皓玉琉璃夺目灿”。此二句描绘我所见冰与盐晶体之美可矣。
冰、盐形体变换间流光溢彩之美的学术表达,经常让我失语。美的虐心让我一味再味“熔-溶-融”的理解与运用。
例如,在约30℃时,六水氯化钙变成氯化钙溶液的过程,用熔化还是溶化?六水氯化钙矿物名为南极石,常见形态是晶莹透明的六棱柱状晶体,簇生如水晶。
在高于30℃时,南极石吸收的热量推动晶体中1分子六水氯化钙变成1分子四水氯化钙和2分子水。该转变发生同时,四水氯化钙被分解出的水溶解成氯化钙溶液,且放热推动其它六水氯化钙转变成四水氯化钙和水。我的同事大多非化学专业人士,我们之间交流必须用更科普的表述。我想用“熔融”或“熔溶”表示该过程较确。
“熔-溶-融”的异同少有人明确区分,但大家默用的背后肯定有潜意识中的规则。“熔”多描述热致的物相变化,多偏物理变化,但不排除化学变化;“溶”多描述溶剂所致的物相变化,既可以是化学变化,也可以是物理变化。与上述二词易混,且经常连用的“融”,则更强调柔和自驱动的过程。
再讨论南极石变溶液的另一途径:例如4-9月份,沿海的人初到西宁,已经觉得气候很干燥,可是南极石在该种条件下,只需一二分种时间即可吸水化成溶液。该过程是一种潮解现象,但其涉及内涵很多。若认为其是因水的溶剂作用而起,似可用“溶化”。但对照融雪剂原理,或考虑盐滩上降雪时的盐融滑塌,以及撒盐的人工降雨术等,用“融化”似也不错。我认为六水氯化钙吸水变溶液的过程可用“溶融”。
“融”之一字,在物态变化上多指固转液过程,强调过程中两物态间的相互影响,但多数情况下影响不均等,顽固的将被慢慢化为绕指柔。过程中的流体一般会把更多的热量等驱动力传向固体,使固体变成液体,如熔融、溶融等。“融”描述的固液之间多有扩散作用,“融”字暗含趋向均一化的潜意。如融雪剂作用机理中,盐水溶融冰雪的过程;再如“岩浆熔融、熔融包裹”等表述。附加一句,“融”不限于固液间,也可指固相间,如较高温度时不同金属块间因相互扩散而融合为一。
“熔”之一字,潜含强加之意,如熔化、熔接,多要高温强行推动转变。“溶”字相对要柔一些,但比“融”字要冰冷,如盐晶体溶解扩散于水,甲醇溶解乙醇的混溶扩散等。加温、搅拌可促进“溶”之转变,学界“溶”时多辅以相应手段。“融”则更强调自然。
火字旁的字,在造字法上偏向人的主动性,因为用火是人类文明之源;水字旁的字,偏自然偏冷,但含人积极利用意,因为人类离不开水;虫字旁的字,主要强调自然,因为人类的骨子里对虫是不屑而放任的,在造字法上融字本指春时虫由僵蛰而渐醒渐动。
大自然之美也是一种信息,如何传递再现这种信息?图片与录像无疑是极好的。但太多美图与美丽视频,会让人们渐失对美的语言表达能力。说不明白就直接上图,在很多青少年中已渐成一种习惯,这也是一种大趋势。不考虑视力障碍者情况下,图画是一种普世通识的语言。对大自然等美妙事物或信息的翻译或传达能力,可能会影响一些语言的生存和发展。
其实,科研人表达一些现象,追求严谨的同时经常虐心。如“熔-溶-融”的理解与运用,再如:“煅烧、焙烧、烘干”之区别。在去汉语化的科研主用语环境中,探求这些字词的确用,会被指迂腐。科研主用语达人还往往指责汉字词表意模糊,不严谨。
“冰玉玲珑惊眼眩,皓玉琉璃夺目灿。”唯一不美处在于“玉”之一字的重复,故上句的“玉”字曾想换作“晶”,但立失读感。汉语的四种声调对于非汉族的我,从来都是拼得音,却标不得调。偶尔附庸风雅,仅能从读感上略猜其是否失律,可这太不靠谱。对于非汉族的我,汉语太难:韵尚可背,律却不能味。科研择词,比诗词用语要更枯燥,但若守科研精神又没得选择。
26日上传本篇博客后,就打点行装飞高原了。转天见其居然被精选了,对原博文亮点提前的吸引眼球形式,感觉不好意思,故重排结构成27日版。年底平安夜重新再读,似乎26日的表述,真得比27日的版本更容易懂,还是皆留于此,待以后汉语文表述有所提高时,再行对照加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