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瑞基金会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wmf

博文

尝试即是胜利 ——刘晨

已有 3223 次阅读 2022-11-1 11:04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尝试即是胜利

刘晨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

2016年教师节,刚毕业的周帆师兄回实验室聚餐,导师刘兵老师在席间提及了周帆喜获当年的「吴瑞」奖学金,并向我们讲解了「吴瑞」奖的历史渊源和评选难度,在场同学都十分佩服和羡慕师兄能够获奖。我也觉得师兄在那一刻仿佛光环加身,闪亮耀眼。那次聚餐中的闲谈是我对这份荣誉的最初概念,很美好,却又遥不可及。

 去年4月,已在清华大学成立自己实验室的周帆师兄撰写了《因为「吴瑞」》一文,提及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因为「纯粹的科学」而紧密相连、彼此互助,并将「吴瑞」精神持续传递,这让我对「吴瑞」奖更加滋生出一分憧憬。大约一个月后,我在博士期间的第二个工作被正式接收,刘兵、兰雨、胡洪波三位老师均提议我尝试申请,我雀跃欲试,但又踟蹰徘徊。一方面我自信于自己在两个连续性的工作中所锻炼出的对于科学问题的敏感度以及主导工作的能力,但另一方面我也觉得「吴瑞」所代表的荣誉高度我还难以企及。因此,我在自我怀疑中反复,动笔开始写「自我介绍」信之前犹豫再三。

 

11.jpg

第四届中国血液生理学大会,我分享关于人ILC起源的工作

 

在我看来,准备申请材料过程中最难的部分就在于这封「自我介绍」信,如何通过一张两页纸的自我剖析,向评审老师展现一个鲜活立体的自己。跳出一个个具体的课题,我还认真思考了我为什么在研究生阶段转向生物专业,我在两个工作中承担了什么样的角色,学习成长过程中形成了哪些个人特色,从宏观角度评价自己的工作以及所在领域。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对于仍在埋头实验的我来说鲜有机会认真考虑,如同许多前辈所说,准备的过程已经是一次宝贵的锻炼机会。

「吴瑞」奖学金的设立初衷在于纪念吴瑞教授在培养中国新一代生物学家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在决定申请之初,我对吴瑞教授的认识更多停留在他的学术成就方面。但科学魅力和人格魅力是密不可分的,通过一篇篇报道和回忆记录,吴瑞教授及其父母亲、夫人宽容、善良、智慧的形象逐渐清晰。有两段话使我印象深刻,一是吴宪教授同子女说:叫你们受到良好的教育是父母对你们最好的投资,它会在你们身上存在一辈子,让你享用一辈子。所以,我不会给你们留下什么物质的东西,因为那对你们有害无益。我不给你们钱,而是设法要你们接受最好的教育,这样你们以后就能独立生活了。

我相信这样的教育方式为后来吴瑞教授设立「CUSBEA」项目埋下了一颗种子,他提及父母都是在美国接受研究生和博士训练,他相信这种训练对他们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他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生化专业的优秀中国青年到美国接受博士训练。2007年,在北京大学举办的「CUSBEA」项目25周年庆祝会上,吴瑞教授这样说,他们今天的成就很好,我的期望实现了。人才是长久的事,中国有一句古话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在25年的时间里,我做的这些事得到一些结果,这是我一生中可以骄傲的事,希望能一代一代传下去。

CUSBEA」项目成就了包括王小凡、王晓东、骆利群、袁钧瑛、施扬在内的一部分具有相当国际影响力的华人生物学家,为当时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迫切发展需求铺开一条阳光大道,也为中国本土培养优秀博士研究生、完成博士后训练提供了可能的机会。「CUSBEA」项目与「吴瑞」奖学金薪火相传,都是本着帮助优秀青年华人接受更好教育的初衷设立,这样的传承精神再次令我震撼,也再次为自己是否达到优秀的标准而忐忑。最终,我怀揣着尝试即是胜利的心态,在临近截止时间时递交了申请材料。

过了大约一个月有余,那天阳光正好、花草可爱,我接到邮件通知进入复试,那份喜悦实在难以用语言刻画。再然后便是复试,两个月的准备时间,又是一次不限文体、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即使我们明白,面试更多是考察我们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这些无法临阵抱佛脚的方面,我想大部分即将参与面试的同学也与我一样,也还是将科学网上、公众号里所有前辈的文章一篇篇看过去,询问身边的「吴瑞」人,期望从他们关于面试经历的描写中汲取一些成功经验。

 大家的答案各异,但都提及面试中唯一能掌控的部分就是开场约两分钟关于个人和博士工作的介绍,如何利用这两分钟清晰、有重点地向评审老师传达出你的独立性和工作的重要性。虽然平时因为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课题答辩,使我对自己的工作已经做过多次分享,但我仍然尽心准备了这两分钟的介绍。博士期间我主要做了关于人早期淋巴细胞起源的工作,由耳熟能详的T淋巴细胞延续至稍显陌生的固有淋巴细胞ILC,这个跨越是在刘兵老师的支持下我个人兴趣的探索和尝试,我想这是我的独立性所在。此外,我博士期间两个工作都利用了单细胞技术,这些年以单细胞数据为基础的文章呈现指数级的增长,但是运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本身从来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我们利用技术解决了哪些业界关心但不甚清晰的科学问题,我想这是我要解释的关于我们工作的重要性。刘兵老师非常重视这次复试,在复试前专门进行了一次预答辩,在我博士期间的很多个重要节点,刘兵老师都像这样给予了最大程度的帮助与支持。

 

22.jpg

毕业合影之我与导师刘兵、兰雨老师


 面试过程总体算得上顺利,十来分钟时间里评审老师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完全不会给你任何回头思考时间。印象深刻的是有两个问题我没答上来,一个是ILC是否具有记忆功能,二是我的工作对于疫苗开发有什么意义。虽然我没有回答上这两个问题,但这两个问题很有启发性。与其说这是一场面试,不如说这是一次具有指导意义的学术交流,不同领域的评审专家从个人的思考角度提出可能相关的问题,而我们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发现不足、接收知识,这种多学科交融的理念正是吴瑞教授一直倡导并推行的。

 5月底,吴艳老师给每一个获奖人拨来电话,“恭喜你,你也成为「吴瑞」人啦。”我激动地说不出话,只听着吴艳老师在电话那头叙说着我们即将获得的荣誉和承担的责任。素未蒙面的小伙伴们商议着来一场线上见面,相比原计划又多聊了一个多小时,大家来自天南地北,因为「吴瑞」相见恨晚。

3.png

3.png

                                                                                                                          「吴瑞」新成员的首次线上聚会

 

7月初,由吴艳老师组织在北京大学吕志和楼为我们在京的获奖人举办了一个小型颁奖典礼,吴虹教授为我们做了开场演讲,向我们简短介绍了吴瑞教授的生平,与想象中一致,吴瑞教授具备一名优秀学者所应具有的所有优点: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勤奋、自律、热爱交流,先生晚年尚照此严格要求自身,我更应立足当下、奋力向前。

 眨眼到了金秋十月,骤然下降的气温让我回想起一年前准备申请材料的时候,相信对于所有跃跃欲试的同学来说都曾经有过疑问,我是否达到了这样的高度,这样的质疑在逐渐深入了解「吴瑞」奖历史的过程中也许会愈加强烈。但如果你已经动了尝试的念头,那我相信你一定有非常自信的点,也许来自于你的科研思路,或者来自于你的动手能力,或者来自于其他任何方面,而我所能给予的建议就是大胆尝试,在申请过程中的自我反思和进步,或许就能让你成为「吴瑞」大家庭的一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55618-1361799.html

上一篇:罗明教授回顾吴瑞奖学金
下一篇:首届Ray Wu Angel Grant(吴瑞天使基金)获奖名单揭晓
收藏 IP: 120.244.46.*| 热度|

2 刘建兴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2: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