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坚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xu IMR,研究员。探究真理,传播知识,弘扬博爱,快乐人生。

博文

青年基金申请:功底与功夫 精选

已有 14839 次阅读 2009-3-8 09:30 |个人分类:科研感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研环境

对于许多人来说,早春三月成了忙于撰写“基金”申请本子的季节。大人物忙大钱,小人物忙小钱,不亦乐乎。在若干研究经费资源中,似乎唯有“基金”的分配被认为是相对公正的。所以对于小人物来说,更加看重申请基金的机会。特别是刚刚博士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十分渴望能够射中一项“青年基金”,因为那是自己立业迈出的关键一步,也将是对自己实力的一种检验。

上周里,有幸拜读了几份所里年轻人撰写的基金申请书。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还是明显地显露出申请人在“功底”和“功夫”上的差距。这对申请书的竞争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自然的。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也是年轻人必然要历练的一个环节。

(一)这里所说的“功底”,主要是指申请人在学术上的积淀和工作基础。鉴于“基金”主要是支持基础性研究的,而并非具体的实际应用,因此一些工艺上探索与改进性质的工作,如若提炼不出具体的科学问题,实际上已经不再属于基金应该资助的范围。即便是写了,投了,命中的机率也很低。

体现基础研究能力的一个基本标志就是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基础研究的成果是应该用来全球共享的。国际期刊上得以发表的论文,至少是得到国际同行们评审通过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申请人从未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而仅仅发表过一些中文的学术论文,其作为基础研究项目负责人的资质还是欠些火候的。

初出茅庐的博士们必须看到,基金申请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申请人的学术背景是能否赢得资助的一项很重要的因素。如果实力不如人,仅报着“撞大运”的心态,其胜算可想而知。因此,年轻人还是应该避免浮躁的心态,夯实自己的学术功底,写出2-3篇好的文章,在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上多下些功夫,那才是走正道的根本。否则的话,年复一年地“庄稼不收年年种”,不但不会有什么长进,反而与同龄人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好的学术思想的产生离不开长期的积累,这应该是不可逾越的。

(二)所谓“功夫”,是指申请人在申请书的撰写过程中是否认认真真地思考、推敲、斟酌过,是否投入了足够的时间与精力。也就是说,有没有下到功夫。且不说是新手,即便是数次命中基金的高手,每一次申请也都必需认真准备,绝不敢大意失荆州(如果你在意自己的学术信誉的话)。另外,一旦申请未果,就得再去等上一年才有机会。

一份基金申请书从构思,到完成初稿、最终定稿,大致上至少也得要花上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有时可能还要与比较有经验的专家讨论一番,根据建议反复修改。且不说内容与创新性如何,一个“本子”至少在形式上看上去应该是经过认真准备的,语言流畅,逻辑通顺,让人读起来比较舒服,没有一些低级的错误。实际上,一份申请书是否经过认真准备,评审人一看便知。

常言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作为申请人来说,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首先做好,这本来应该是很基本的。要用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去感动评审人,给人留下具有良好科学研究素质的印象。为此,你扪心自问,你对你那个“本子”,功夫下到了吗?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

“功到自然成”。这里面的“功”,既包含了“功底”,也包含了“功夫”。

 

相关链接:

基金申请书上交前还需要做哪些事情

少侠立足江湖的两种模式与选择

 



(苦练拍砖功夫的小家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3234-219038.html

上一篇:视频正在越来越多地走进学术报告
下一篇:材料科学大师(5):布里奇曼
收藏 IP: .*| 热度|

16 张志东 朱伯靖 郭崇慧 郭向云 向峥嵘 刘进平 张素芳 王德华 蒋敏强 周春雷 陈国文 陈苏华 王启云 苏金燕 ldt581116 xllv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21: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