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yzha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yzhai 泥土的芬芳

博文

Pippa Smart谈2012年期刊新动向

已有 6215 次阅读 2012-12-16 19:53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期刊, 2012, 盘点, Pippa

Pippa Smart2012年期刊新动向

翟自洋

 

 

应张月红老师邀请,上周五,英国PSP Consulting出版顾问Pippa Smart女士为我们作了题为“The World of Journals in 2012”(2012期刊盘点)的报告。Pippa是英国资深出版专家,ALPSP Alert编辑,总能为我们带来国际出版新资讯。Pippa的报告由54张幻灯片构成,历时一个半小时。征得她的同意,将报告的简译发布于此,与同行分享。粗体部分(21-24有趣的案例;26-29作者和文章标识符;34-38科研人员合作工具;39-43移动阅读;44文章版本追踪:CrossRefCrossMark47Altmetrics.com:提供影响因子之外的参考;48基于文章的评价指标;49-51超级期刊52-54主要趋势)是博主认为尤须关注的。部分地方加入了博主评论。如有谬误,请不吝指正。

 

第一次现场翻译。初始紧张,偶有卡壳,渐渐放松,总体而言,还算得到同事们和自己的认可。报告结束后,Pippa表示:虽然听不懂我在说什么,但是感觉我译得不错(-_-)。我说,让人感觉不错的诀窍是:即使没有听懂,也要表现得绝对自信,让听众以为你就是对的……哈哈,玩笑,听众的眼睛雪亮,耳朵也敏锐着呢!一点体会:提前的功课很必要(提前学习ppt,了解报告人的整个框架,也要关注细节,不明了处即向报告人请教),平时的阅读和积累是关键,最近一两年勤逛科学网的经历也很有帮助吧。

 

闲话少说。

 

1 2012期刊盘点

研究与出版;期刊格局;什么是期刊;电子传媒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出版人的创新;全球研究和期刊出版

更多研究 更多出版:研发预算年增长2.5%

基金与出版;科研国际合作势头递增

在有中国作者署名的SCI论文中,超过21.9%存在国际合作

研究上的哪些变化将会影响期刊出版?

国际合作加强——文章在哪里出版?

(中国,印度)科研支出递增——将带给本土期刊更多机遇?

传播方式的变化——博客,非正式传播渠道

经济环境(资助)——导致某些学科研发(和出版)的萎缩?

出版的压力加剧——注意力将转向高影响力期刊?

学术出版的转变和趋势

《皇家协会2011报告:知识,网络和国家》:超过35%的文章是国际合作的产物(15年前这个数字是25%);欧美的产出仍在增长,但正在被中国赶超;在全世界范围内,学科间的资助(与产出)没有明显变化(转移),但在作为个体的国家,不同学科的支持力度有所调整

研发和出版的变化(两幅图,从略):1996-2008出版物增长(据Scopus);1996-2007研发投入增长(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数据统计中心)。基本趋势相同:投入增长,出版物数量亦增长;有个别例外。

中国的增长

研发开支年增20%,预计2020达到GDP2.5%

庞大(并不断增长)的理工科毕业生

科研人员比重增长(从每万人25名科研人员增长到2020年的每万人43名科研人员)

美国,欧盟27成员国及亚太地区在科研各领域年度期刊论文产出比较(图略):亚太地区年度论文产出已超过美国,有赶超欧盟27国之势。

9 Adams Jonathan:领先的科研经济体及知识新地理. 全球科研报告 2012

10 中国论文的引用率仍在平均水平之下

11 谁在出版?出版什么?

12 期刊格局

期刊数量 (全球25000多种,中国9000多种——数据存疑)

其中,中科院 332 (英文出版71种)(非最新数字)

出版商数量(大出版商少,小出版商多)

传统期刊受到的威胁(经济危机,新传媒)

13 大(出版)者愈大

14 期刊出版趋势:页码更多,频率加快;更多期刊 更激烈的竞争;基于品牌的更多系列期刊,如Nature系列;新的出版商进入;功能更多,服务更全

15 合作加强。例:Wolters Kluwer与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的合作(将Kluwer出版物引至中国各地);Publishing Technology与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将出版物引至中国图书馆的数字出版平台);爱思维尔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建立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爱思维尔期刊评估研究中心)

16 获取和许可

17 机构知识库

机构和资助者 希望能够访问(并拥有?)受他们资助的研究成果

机构知识库的数量在增加:2900家?(据ROAR)

更多机构强制OAgrowing number of mandates):超过250家(据ROARMAP, Regist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 Mandatory Archiving Policies——未找到正式中译名)

18 开放存取

2012年,开放存取获得巨大资助

联邦研究成果公共获取法案(FRPAA Bill,建议11个美联邦政府机构资助的研究成果对公众开放,最早由Senators John CornynJoe Lieberman2006年提出,20102012年先后重提。该法案仍未通过。据维基百科):要求出版后不超过六个月即可免费获取

英国研究理事会(Research Councils UK):要求出版后不超过六个月即可免费获取

欧洲委员会(EC):要求出版后不超过六个月即可免费获取

英国Finch报告

对“金质”开放存取期刊(“Gold” OA journals)资助文章出版费

19 OA意味着:免费获取文本,任意利用文本

文本开放是个大话题

用于教学、重新利用(repurposing

对于付费出版的OA,大多数出版商提供CC-BY许可模式

Creative Commons,任意使用

其他许可方式:如非商业(不能用于商业用途),非衍生(不能改变、改编,等等)——并非真正意义上的OA

20 由此带来的思考:出版商从何处收回成本?内容将会发生怎样变化?对使用指标带来怎样影响?

21-24 有趣的案例

20111月,PLOS Medicine编辑宣布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支持健康方面的研究,出版WHO/PLOSNo Health Without Research”专辑,文章在PLoS Medicine出版,遵循CC-BY许可模式。另一家出版商把专辑文章拿来编书销售,对版式基本未作调整。

编书销售的出版人(似乎是个体出版者)错了么?没有。PLoS和世界卫生组织不高兴了,认为这家出版商没有尊重他们的贡献(并未在封面标明这是PLoS Medicine专辑的重版,仅从每篇文章提供的引用信息可以看出文章最早发表在PLoS Medicine),要求停止销售。

25 对期刊和作者的启示(对计量指标的影响)

引用:如果有人阅读并引用这本书,归于期刊还是书?

这将影响到期刊的影响因子和作者的h指数

文章计量指标:读者可以在两个不同地方读到文章——如何统计读者数量?

 

如果说,出版只是为了让更多读者阅读,这(计量指标的影响)要紧吗?(理想与现实,总归有差距。现实离不开利益考量,这一点,Pippa与我们看法并无二致)

 

26-29 作者和文章标识符

作者标识,ORCID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国际学术身份证号)(见孙学军老师博文,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174&do=blog&id=626134)

文章标识,CrossMark

什么是“版本记录”?读者如何知道文章是否经过修改或订正?

CrossRef推出的CrossMark服务。在文章上加标识符(logo),点击标识,即可知文章是否为最新版本,可以查看修订记录。与DOI指向页面的元数据关联。

30 新服务,新思路,新技术

31 期刊与读者交流互动的新方式

例:BMJ鼓励编辑写博,将期刊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给读者,尤其是学生,吸引更多的读者群。

33 来自非期刊媒体的挑战

34-38 科研人员合作工具

Mendeley:集成图书馆馆藏,便于访问;允许图书管理员追踪使用记录

readcube 一个文献阅读管理工具

Microsoft Academic search 微软学术搜索(看似强大,缺漏和错误太多,不可信)

博主体会:技术并非全部,数据才是核心资源。从这一点看,汤森路透、爱思维尔、施普林格、CrossRef等拥有大量数据资源的出版商或机构才真正体现竞争力。就国内期刊行业而言,一步落后,恐将步步落后。一两家期刊的强大远非真正强大。规模化才有希望。


Peer2Ref,找作者/审稿人——将文章标题、摘要和/或导言(introduction)贴到网页,http://www.ogic.ca/projects/peer2ref/,即可找出最相关的同行。

博主体会:试用了一次,结果有的靠谱,有的不靠谱。推出不过“3个月左右”,值得期待


39 移动阅读

爱思维尔:SciVerse Scopus Alerts IndividualCRC出版社:CRCnetBASE Mobile AppMary-Ann Liebert: Liebert Mobile (L4M) HaithiTrust a mobile interface its library

新的支持移动阅读的设计:JSTORBoston Globe,……

40 支持移动阅读的站点

为计算机/掌上电脑,平板电脑和手机设计的网站

网页自动调整,以便与屏幕相适应

41-42 读者用什么阅读?网页,PDF,还是苹果应用?

多数人读PDF而非网页,因PDF更易于打印、阅读

HTML具有更多功能:实时上载、链接、语义标识

苹果应用:专为iPad/iPod/安卓/WindowsMobile(微软针对移动产品开发的精简操作系统)设计

43 Mathjax:基于Java语言,用于在浏览器上显示TeXMathML编码的文本(数学公式),而无需安装字体或插件。任何支持javascript的浏览器都支持MathJax。由Project Euclid开发,Project Euclid是一家提供数学期刊、图书的网站,书刊多来自小而独的出版商和出版协会。

博主体会:要想内容自动调整以便与不同终端的不同尺寸的屏幕相适应,首先要将全文转换为xmlhtml格式,现在的趋势是xml。目前,大型出版商正在着手推动此事。对于国内小而散的出版人而言,生物医学类期刊相对容易解决,譬如,我们的JZUSBPMC递交的就是xml数据。工程类尤其数学公式较多的期刊,这种转换将极为费时且易错。编辑部自行解决?还是外包?价格能否承受?恐怕是我们眼下将要面临的课题。


44 文章版本追踪:CrossRefCrossMark(已于2012年启动,目前仅有少数出版商参与)

一键点击提醒系统:升级,修订,或其他改动。有任何更新,通过一个可识别的标识,弹出窗口,通知使用者。DOI的使用,确保用户获取文章的最新版本

博主体会:在采用新技术之初,可能一下子看不出太多优势,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普遍采用,一些意想不到的优势逐渐体现出来;并且,为了适应新技术的努力,可能带来认识和效率的整体提升。如CrossRef推出的DOI。又如,我们于2005-2006年加入PMC(国内首家),虽然过程曲折,但收获可观。可以预计,CrossMark将成为CrossRef的另一旗舰产品。其可感知的优势非常明显,潜在的优势也必可观。呼吁国内同行关注并及时跟进,进一步树立为读者负责的形象,做好品质和服务。这份付出应该是值得的。

 

45 内容展示方式的创新——新平台

46 SpringerLink的新平台

47 Altmetrics.com:提供影响因子之外的参考

Altmetric.com基于以下指标评分:

文章被提及的次数;在哪里被提及(期刊,博客,新闻站点等,分别赋予不同权重);怎样提及(automated feed(?)或个人博客)

48 基于文章的评价指标(最早为PLoS采用,现在有Nature系列期刊加入):在不同数据库(如WoSScopusCrossRef等)中的被引次数;在各种场合(Tweeter, Facebook, Google+, News, Reddit, Blog posts)提及次数以及(推特)用户分布图,等等。并且,附注说明,解释各项数据如何获得。

博主体会:作者应该非常喜欢这些数字。


49-51 超级期刊(superjournal)——最大的威胁?

NatureScientific Reports(在线出版,开放获取,囊括自然科学各领域)

美国物理协会的AIP Advances(“一本开放获取的期刊,只在线出版,出版内容涉及应用物理的各个研究领域。所有出版的文章都经过同行对其科学原创性和技术正确与否做出评议。每篇文章的科学价值将在文章出版后由科学同行通过网络评价工具给出意见。同时,AIP的出版平台实时给出每篇文章下载记录。另一重要特点是作者拥有版权,出版的内容完全免费向全世界读者开放”——引自http://china.aip.org/aip_advances_indexed_in_thomson_reuters

SAGE Open (同行评议的"Gold" OA,互动,学科横跨社会和行为科学及人文)

BMCBMC Research Notes

Bloomsbury Qatar FoundationQScience Connect

F1000ResearchFaculty of 1000提供的新服务,面向生物、医学)


52-54 最后,(期刊发展的)主要趋势?两方面:

提高显示度,提升读者体验(运用技术,方便链接);

开放获取,开放许可(让更多的读者阅读、使用出版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30081-643310.html

上一篇:健身
下一篇:陪Pippa逛灵隐寺的几个片段
收藏 IP: 123.157.213.*| 热度|

7 武夷山 高岩辉 李伟钢 刘淼 华力为 陈冬生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