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LOS ONE撤稿,编辑同行怎么看?
翟自洋
近期学术圈沸沸扬扬的事件,莫过于PLOS ONE因为语言问题,单方面将我国学者的文章撤稿。PLOS ONE是否矫枉过正?我国学者冤不冤?此事带给学者们怎样启示?且听编辑一家之言。
事件回放
2016.1.5 华中科技大学熊蔡华教授团队的论文“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and Coordination in Grasping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在OA期刊PLOS ONE发表
2016.3.2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James McInerney在Twitter上质疑该文三处使用“the Creator”,被迅速传播
2016.3.2 PLOS ONE官方第一时间致歉
2016.3.3 论文第一作者在PLOS ONE评论区致歉并说明缘由
2016.3.4 PLOS ONE主管编辑发布致学术编辑公开信
来自西方学者的质疑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发酵,引爆学术社交圈,正应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中国古语。PLOS ONE编辑部迅速通过社交媒体作出反应。相比鸵鸟政策,其回应的姿态和速度本身值得称道。但是,仓促作出撤稿决定,是否矫枉过正?对我国作者是否公平?
1. 西方学者是否小题大作?
文章只是单纯的语言问题,还是有科学性缺陷?PLOS ONE主管编辑在公开信中笼统谈到,“In addition to the specific language issue,we concluded that we could not stand by the prepublication assessment of thispaper and that there were issues with the rationale and presentation of thefindings that were not adequately addressed during peer review”,对于具体的“rationale and presentation”则语焉不详。有同行学者研读论文之后认为,文章在科学性方面并无问题。
第一作者在文章留言板解释,大意是:按照中国人的思维,称大自然为造物主,于是很自然地写成了Creator。因为宗教文化方面的隔膜,国内学者的第一反应是,又多了一个“Chinglish”例子罢了,西方学者简直就是小题大作。
在西方,“造物主”和“科学”是截然对立的。科学期刊上出现Creator一词,等于秉持有神论,故此引起轩然大波。正如有评论指出,PLOS ONE迅速撤稿,是因为其意识到评审和出版程序出现了漏洞。
Creator等同于God,在英语体系中根深蒂固,在我们非native speaker,却无法形成条件反射。从中国的英文期刊编辑角度看,PLOS ONE因为文化隔膜导致的作者无心之失而强行撤稿,过于严厉。假如此事发生在国内的英文期刊,勘误是合理选择。同时,不得不感叹,国内学者身在人家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虽然愤懑,却无济于事。
2. 语言错误责任在谁——作者?评审人?出版商?
作者,虽是无心之失,终归有错在先,且为此受到了惩罚。
评审人,责任更多在科学性层面,语言方面的问题,似乎不好过多指责——再说了,世界上有大量非英语母语的学者,评审人也完全可能有文化隔膜。尤其,在目前的学术体制下,评审人基本上为义务劳动,似乎不能对他们过于苛责。
说到同行评审,近年的趋势是,学者们越来越忙,期刊编辑普遍感觉邀请评审人愈加困难,只好广撒网,事倍功半。
出版商,作为编辑、出版环节的把关人,难辞其咎。有一种说法叫“文责自负”,事实上,编辑与作者在同一条船上,真出了问题,谁也逃不掉。
3. 中国学者如何应对?
无可置疑,英语是目前国际学术交流的唯一主导语言。面对国外学术出版商的强势,中国学者无法回避。做鸵鸟无益,吐槽之后,还得加强学习,提升语言能力。
STM领域的科技英语,有其规矩和套路,相对容易follow,只要找准学习对象,坚持数载,必将有所成;一旦涉足人文社科领域,则如碰厚壁、入深潭,想要掌控,挑战巨大。但是,由此例可以看出,现在是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科技与人文并非壁垒分明。因此,任何领域的学者,都需要谦卑谨慎,怀疑求证。网络时代,工具齐全,知识求索十分便捷,关键还在于治学态度是否严谨。
4. 给期刊编辑的启示
假如——只是假如——这样的文章投到国内出版的英文期刊,我们能够抓住这个语言差错吗?该文第3作者及责任编辑均为在美中国学者,纵使如此,仍然对此不敏感。故此,难言乐观。国内英文期刊较少出现这样的争议,或许并非因为语言十分完美,而是文章在国际学术界关注度有限?抑或同行学者看到错误也懒得指出呢?
具体到我们自己,浙大学报英文版3刊有严格的质量管控程序,除了评审过程国际化,编辑出版环节有native consultant把关,编辑自身也在不断学习,提高把控能力。但此事亦给我们编辑提了个醒。期刊编辑应是杂家,需要终身学习,广泛涉猎,如履薄冰。
5. 给期刊管理者的启示
国内的学术期刊管理部门,在重视创办自主英文期刊、加强国际化的同时,也应重视中文期刊建设,把握中国学界和出版界的话语权。这方面,已有可喜的变化。继2013年中国科协等六部委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之后,2015年11月,中国科协等五部委发布“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支持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在国内发表,探索以此作为项目结题验收的必要条件。最近,与国内学者交流,学者们反映,评职、重大项目评审等关键场合,已开始要求参评者提供中文代表性论文。
6. 结语
所谓祸福相依,希望这对于个体学者的“坏事”,为我国广大学者、学术期刊编辑以及期刊管理者带来有益启示。
--------------------------------------------------------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浙大学报英文版(zdxbywb),略有改动。
参考了王皓、甘阳等博主的博文,在此致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