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qi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dqiao

博文

电子信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已有 3526 次阅读 2018-7-2 06:2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当这台庞然大物开始运行以后,谁也想不到,计算机技术会如此深刻地深入了我们的生活,逐渐并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我最早接触计算机,是1983年开始读研究生的时候。学校有了十几台单片机,发给我们每个同学一张软盘,用于记录我们编写的BASCI程序。虽然解老师每次讲得非常起劲,但是他的眉飞色舞并没有让我觉得计算机对我有多大的用途。

学期结束,理论考试后,最难的是上机考,老师让我们编一个软件,把自己的姓名呈现在屏幕上。因为事出突然,每个人的名字也都不一样,所以,尽管解老师不在机房。大家也不能互相交流。一个多小时以后,我们终于都完成了自己的作业。老师检查过程序以后,都给了我们一个满意的分数。这时,祥子对我说,其实把名字显示在屏幕上很容易。他就用一个大写的A和空格键,很快就把他的名字显示在了屏幕上。这看得我目瞪口呆,他得有多好的空间想象力呀!

硕士毕业以后,单位买了一台四通的电子打印机,办公室的领导把它当宝贝锁起来,轻易不能用。幸亏我是硕士,对我网开一面。但是这台打印机还是不能储存,有了错误,当时就得校对完成,一旦停电,一切都得从头再来。

后来到了德国留学以后,办公室放着一台8086。这台电脑硬盘仍然很小,每次写的东西,都得存到软盘里。就在这台电脑上,我完成了我的博士论文。现在看来很少的文字,没有图片,竟然得拷贝在两张软盘上。所有的图片上的文字和符号,我们都是用不干胶的字一个一个地贴在照片上面。我的好朋友,清华大学毕业,学计算机的何家龙给了我一个小软件,这样,我用我学过的BASIC语言,终于可以将电泳图中的泳道和Marker,精确地打印在论文中,然后再贴上照片了。1993年,386的机器成为市场上的主力了。我们终于可以将实验结果和数据存储在电脑的硬盘中了。当时的硬盘只有256兆,但是很快就有1G的硬盘了。得知这个消息,Hans-Peter问我,是否知道计算机的硬盘有多大。他表情夸张地告诉我eine Giga Byte!现在我用的U盘,已经5、6年前了,32G的,这在30年前根本就不敢想象。

我做博士的时候,测序得出数据需要比对。我们就会从GeneBank买他们的软件,开始的时候寄来的是软盘,到了1994年才改成光盘。如果查文献,学校图书馆有专门的电脑,可以去检索文献的摘要。读完摘要以后,再选择合适的文章打印全文。大约1993年的时候,办公室里就接通互联网了,我还专门申请了一个邮箱地址,时不时地和其他熟悉的人打个招呼。有天在食堂吃饭,家龙神秘地告诉我,他给某国家领导人写了一封邮件:Hallo。过了一个多星期,他又沮丧地告诉我,那个邮件地址是假的,信被退回来了。

在这之前,我和家里人联系,都是通过信件联系的。每个星期固定给老婆写一封信,我们俩讨论的问题,一定是上一个礼拜信中的内容。想听对方的声音,一定要事先联系好,按时在电话机前等候才行。现在多幸福啊,Skype、QQ、微信,各种手机软件,随时都可以和天之涯海之角的朋友联系上,除了听到声音,还可以视频。学校现在招聘,远在美国的候选人竟然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答辩。手机的功能已经强大到了过去计算机根本达不到的作用。现在的手机打败了报纸、电视、照相机……。这几天世界杯,半夜想看,又怕影响别人睡觉,就在IPAD上下载了一个央视的APP,戴上耳机,躺在被窝里自己看。老妈84了,我老觉得她不会用智能手机,就给她买了一个老年人用的手机,结果她经常问我怎么用手机。为了联系方便,我就给她买了一个最大屏幕的智能手机,结果没几天,老太太就已经会在朋友圈里发各种消息了。想重孙女了,她们就视频一下。我现在工作累了,就在网上浏览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消息,或者斗一下地主,放松一下心情。

电子信息的发展,已经改变了我们很多的生活方式,想吃什么,去“饿了么”点一份自己喜欢的食品,购物去淘宝挑,快递送到家。有一天我忘记带钥匙了,到家门口进不去。只好给儿子打电话,在门口等了一个小时。儿子一气之下,就给我换了一把智能锁。现在只要手在,就能进了家门。

其实,电子信息的发展远远不止我描述的这些。现在无人驾驶汽车、几千架无人机编队飞行、AlphaGo打败最聪明的棋手、手术机器人可以让医生看到过去根本看不到的地方等等等等。我相信你比我知道得更多。

前几天,和电院自动化系的王林教授一起出差,他对我说,现在国家正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他相信,用不了几年,现在很多的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很多人都将面临机器的挑战。那时候,人们就可以让机器工作,自己去看看外面的精彩,不用像现在,每天累得和狗一样,还经常出错。

本来,昨天晚上就写过一遍了,结果存盘出了一点儿问题,怎么也找不到保存到哪里了。今天早晨起来只好再当一回码虫。

最后,祝贺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建院110周年,他们创造了很多中国的第一,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6948-1121810.html

上一篇:六一儿童节(外五篇)
下一篇:悼念赵华维同学和徐大毅教授
收藏 IP: 222.64.250.*| 热度|

3 王莲芸 刘洋 李剑超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