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TUcivil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JTUcivil

博文

缺乏情怀的中国建筑 精选

已有 4602 次阅读 2018-3-2 07:0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题记: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的装配式建筑,被认为是解决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低、建筑工人老化,促进建筑业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此,近几年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规划和政策措施,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但是,装配式建筑在发展中遇到了造价高、工期甚至比传统建筑长等问题。业界不少人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存在质疑。为此,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创新团队(ICCE)开展了,“我看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征文。这是ICCE自2005年首次开展征文活动后,第五次开展征文,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们就此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从2018年2月28日开始陆续将征文的文章发出,这是第三篇文章,期待与同行以及关心建筑业发展的朋友交流。

缺乏情怀的中国建筑

王蕊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学院硕士研究生

说起中国建筑,从阿房宫到大明宫,从拙政园到颐和园,无论是气势恢宏的古代宫殿群,还是小桥流水的山水园林,任谁都能如数家珍般的细细道来几处风景。曾经讲究天人共生的中国古典木结构建筑同西方尊崇永生神祗的石结构建筑一道,构成了丰富多姿的世界建筑形态。这些年城市更新加快了,无论是大雪纷飞的北方,还是艳阳高照的南方,同样的水泥盒子,早就让人分不清身在何处。住宅,以一种居住机器的形态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僵化的设计和居高不下的房价,让它和家的温馨越来越远,就更不要提它应蕴含的艺术性。而作为人类生活基本需求的其他三个方面,从手工纺纱到成衣化生产,从刀耕火种到机械化收割,从手工组装到流水线生产,衣、食、行都是工作效率和科技含量并行发展,只有住,既在满足基本居住需求上捉襟见肘,又在科技含量上难望其他领域项背。

建筑和房地产业给人的感觉就是:以其拥有的大量资本,从超一线大城市到三四线小城市抢占土地,用一套设计图纸通吃全国。无论是装配式建筑、BIM,还是绿色建筑、物联网,都成了房地产的宣传噱头。现实是工地依旧扬尘满天,房子依旧雷同单调,住起来的科技感也都是房子里自己购置的设备带来的,和是哪个城市、哪家地产的房子没有半毛钱关系。曾经和中国木结构并立世间的西方建筑体系,则在迈入钢材、混凝土的时代后,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艺术活力。无论是水晶宫、埃菲尔铁塔,还是索尔克研究所、光之教会,西方建筑的艺术造诣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达到了新的高度。德国、日本的装配式建筑更让普通民众的住宅也可以充满黑科技的味道,个性化定制、附带说明书的配置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品味。

我国发展起来的所谓的装配式建筑、BIM,却都停留在概念的阶段,真正实践过程中,并没有符合其理念初衷的产品出现。这里面固然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但不能忽视的是,有情怀、有追求的设计师越来越少,有野心、想颠覆行业的企业家越来越少,有思考、想领跑国际的工程师越来越少。西方的建筑师跨界设计起时装的时候,我国的建筑师在夜以继日的做着图纸的搬运工;西方的企业家引入工业化科技手段的时候,我国的企业家在争先恐后的申请着政府补助;西方的工程师思考新技术本土化实现的时候,我国的工程师在绞尽脑汁的敷衍甲方。这样的发展固然可能在城市化进程中赶上西方的技术水平,但也永远只能停留在拙劣的模仿者层面上,要想成为全球的领跑者,需要补足的还有很多。

装配式的中国化是符合当前发展形势和现实需求的。不同于美国的游牧式,也不同于日本的精细化定制,中国需要满足大体量的市场、广阔的国土空间、多样的气候类型……目前的装配式受制于构件厂的选址和生产,受制于前期偏高的成本,受制于麻烦的施工,3D打印新材料的发展会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利途径。它可以使构件的生产不再受限于厂址的选择,而可以在施工现场附近,通过设备的安装和材料的运输,直接生产预制构件。同时,结合BIM的3D模型和施工管理,可以真正做到根据施工进度安排构件生产。而且通过3D打印的构件在精度和节能环保方面都拥有传统生产方式不能比拟的优势。目前的3D打印从机械到时装都可实现,满足结构需求新材料的发现,将突破3D打印在建筑应用上的瓶颈,谁能率先发明,谁就将拥有未来颠覆建筑发展的广阔蓝海。

在3D打印实现的基础上,有才华、有思想的设计师势必会成为行业的灵魂。建筑,不能仅仅是居住的机器,它是“纯粹几何形体在阳光下的精确表演”,在满足了社会最基本的需求之后,更应还原、追求建筑本身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这是贯穿人类建筑史的追求。中国的建筑讲求的是将心中的诗情画意融入到生活中,这从园林的布局上就可见一斑。中国现代城市的发展,也同样不能照搬美国等西方模式,而要融入中国寄情山水的高远情怀与“和”文化,才能再创古老中国建筑的辉煌,成为现代建筑的重要流派,打造真正符合中国人生活需要和精神追求的建筑。

建筑的精美不仅仅体现在本身的造型和与自然的融合中,它的结构中所蕴涵的精妙几何设计更是其让人着迷的特质之一。现代的建筑多强调通过高性能的材料来实现结构的可靠性,这既是技术进步的优势,也是结构设计师的遗憾。如古代鲁班锁,不用钉子和绳子就可依靠自身结构连接支撑,这其中凝结着古人不凡的智慧。现代的结构设计师掌握了更精确的受力分析手段,但思维却固定在了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常规的结构形式上百年未曾改变。随着3D打印技术真正步入应用阶段,结构设计师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开创出新型结构体系,若能实现打印出来的构件依靠自身的连接达到结构整体的可靠,就是对整个施工行业的颠覆。

    中国建筑业目前还在发展壮大,在模仿、追赶的过程中,不能丧失内心对建筑艺术的追求和对建筑民族文化的自信。未来建筑业的蓝海,在于新材料带来的颠覆性变革,更在于拥有民族情怀和艺术追求的建筑师,在于拥有追求几何结构奥妙的结构工程师。技术和精神的持续追求,才能让中国的建筑走出经济体量大而科技含量低的尴尬境地,成为全球建筑业的引领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6140-1101861.html

上一篇:装配式建筑发展:问题就是机遇!
下一篇:该怎样认识技术驱动的人类新时代?
收藏 IP: 218.98.53.*| 热度|

4 吴晔 程少堂 刘钢 胡良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 16: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