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什么样的科学家更容易成为教育家? 精选

已有 503 次阅读 2024-9-2 14:0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R-C (2).png

什么样的科学家更容易成为教育家?

李侠 谷昭逸

(上海交通大学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文件,该文件的核心主旨就是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切实推进教育强国目标的抓手,文件中首次提出教育家精神的提法,考虑到教育家人才的稀缺性,文件中特意提到让科学家同时成为教育家,以此弥补教育家不足的现实。抛开教育家来源渠道的多样化不谈,回到科学界,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样的科学家更容易成为教育家?

两院院士作为中国科学界的精英,他们是最有可能成为新时代教育家的人群,据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两院院士总共有173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为823人,工程院院士为914人),如果再加上外籍两院院士238人,总共有接近2000人的高端科学家人才库存,这都是未来教育家的潜在人选,另外,据公布的信息来看,截至目前中国高校中院士校长的总数为50人(不完全统计),如果再考虑到院士当副校长的人数,杰出科学家当校级领导的数量肯定会翻倍,在文件精神的指引下,相信科学家向教育家跨界的数量会出现大幅增长,那么,什么样的科学家才会成为好的教育呢?对此,我们需要从科学史上的一些案例入手并对其做出一些考察,从中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结论,以此为科学家向教育家的功能跨界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根据科学史的梳理可以知道,科学家一词最早是由英国科学家惠威尔(William Whewell 1794-1866)于1832年在英国科学促进会上首次提出的,正式在文献中出现是在1834年出版的《季刊评论》(第51卷)中的一个书评里,惠威尔创造了这个新词,意指那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人,以此对应社会分工在科学界的发展状况。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家的外延在扩展,今天所有以自然世界与物理事件、事态作为研究对象的人都可以被包括进科学家的范畴内。教育家则是指那些为了有效推进教育而大胆提出新理念、新方法与新规则的一群人。从这个简单定义中可以发现科学家与教育家在概念外延上有交集,因此,让部分科学家同时成为教育家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是,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科学家与教育家在社会分工领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职业,在职业范式上是存在很大差别的,科学家是以解释、说明自然现象、以及发现自然规律为己任,而教育家则是以教书育人、推广新理念、新方法为主业的。

历史上成功的教育家有很多,其教育理念开风气之先,泽被后世。如孔子的“有教无类”、蔡元培的“兼容并包”、德国洪堡的“学术自由”等,这些教育家都是通过自己的理念,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并推进了社会的进步,他们可以算作职业教育家。同样我们也可以在科学史上看到有很多伟大的科学家,但他们并不是称职的教育家,甚至根本就称不上是教育家,如牛顿可以被看作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虽然他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剑桥大学度过的,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他对英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过多大的贡献,再比如英国化学家玻义耳同样是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但他的职业生涯与教育事业基本无关。作为对照,我们不妨看看德国的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的教育改革,在其创办柏林大学时确立的“学院自治、科研与教学统一、学术自由”三原则几乎成为后世所有大学的办学圣经,因此,洪堡兄弟(亚历山大洪堡是弟弟,也是科学家)可以被看做既是伟大科学家又是伟大教育家的典范。那么,具备什么条件的科学家才容易成为教育家呢?

根据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可以看到知名科学家要成为教育家至少需要具备三个条件,首先,科学家本人要取得杰出的科学成就。成为本领域的翘楚,由此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与吸引力,以马太效应的模式形成优势累积。科学史上这类案例很多,如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19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14年被封为爵士;1919年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第四任主任);192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由于卢瑟福的杰出学术成就以及被全社会的高度认可,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知识生产共同体,依托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声誉资本,他的理念得以快速传播,以及弟子们在世界各地的开枝散叶,由此形成了科学史上著名的“卢瑟福学派”,从这个意义上说,卢瑟福不仅仅是伟大的科学家,更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家。

其次,杰出科学家要有适宜的学术平台与权力。学术平台是科学家实现能力扩张的孵化器,从科学研究向教育的扩张(包括转型)需要一个施展的空间,否则就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遗憾。仅有平台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对学术平台的实际掌控力,缺少权力的加持任何好的理念都无法有效贯彻下去,也无法调动资源去支撑自己的理念。科学史上著名的哥本哈根学派就源于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Bohr18851962)于1920年在哥本哈根大学创建理论物理研究所并任所长,这个职务他一直做到去世前夕,历时40余年。据杨福家院士介绍,20世纪20年代先后到波尔研究所工作1个月以上的学者共有63人,来自17个国家,其中10人先后得到诺贝尔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仅1927年到波尔研究所访问的学者就有24人,这一年发表论文数达到创纪录的47篇。也正是由于这个平台以及波尔对于研究所的实际控制权力,极大地推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并成为当年的科学圣地,玻尔也当之无愧地成为量子力学的一代宗师。这方面的例子中国也有很多,比如数学家熊庆来教授(1893-1969)于1934年—1937年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937年—1949年,任云南大学校长;1957年—1969年,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函数论研究室主任,借助其平台优势及其职务,熊庆来教授为中国数学界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数学人才,由此奠定了他是中国现代数学的主要开拓者的地位,最终被公认是中国数学领域的伟大教育家。

第三,科学家要有丰富的人格魅力与浓厚的人文情怀。人格魅力能够让人产生广泛的亲和力,从而能够让青年才俊乐意接近你。当年苏联物理学家朗道曾问玻尔:“您怎么成功地创办了国际上第一流的物理学派、第一流的物理研究所?”玻尔回答说:可能是因为,我从来不怕羞耻地向青年们承认自己的愚蠢。对此,杨福家院士坦言:坦率、热烈、自由而平等的学术讨论氛围,恐怕就是哥本哈根精神的核心。其实,这一切皆是玻尔内在的人格魅力的体现而已。再比如,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19181988)就认为,教育就是把复杂的观点,用简单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教师讲不懂别人,是自己没有真懂,为此提出了费曼学习法,可以简化为四个单词:Concept (概念)、Review (回顾)、Simplify (简化)、Teach (教给别人)。这种对知识传授的热爱与执着体现了费曼教授的浓厚的人文情怀。

科学史上取得卓越科学成就的科学家有很多,但是成为杰出教育家的并不多;同样,曾经拥有很大权力的科学家也有很多,但是他们中没有多少人真正成为教育家,这一切都意味着从科学家向教育家的能力拓展是受到很多主、客观、内、外部条件的限制,当条件不具备的时候,不可强求,防止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职业夹生现象。在社会职业高度分工的当下,做好主业永远是第一位的,能够做好一名优秀科学家同样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想想人类历史上享有殊荣的达尔文,他腼腆的个性、远离世俗羁绊的职业定位与深居简出的生活习惯,注定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家,但他一生都是以科学家的身份受到后人敬仰的。

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任重道远,科学家们有广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据教育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62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117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868所。如果这些学校的的管理者都能符合教育家的标准,将给中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学家向教育家的功能延伸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决策,同时,这也为那些有雄心抱负的科学家们提供了难得的实现抱负和理想的机会。

OIP-C (7).jpg 

附录:中国大学中的院士校长(不完全统计)

北京大学校长: 龚旗煌(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中国科学院院士)

香港大学校长:张翔(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于吉红(中国科学院院士)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中国科学院院士)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叶玉如(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姜澜(中国科学院院士)

东南大学校长: 黄如(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丁奎岭(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大学校长: 杜江峰(中国科学院院士)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

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中国科学院院士)

重庆大学校长: 王树新(中国工程院院士)

南京大学校长:谈哲敏(中国科学院院士)

山东大学校长: 李术才(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王云鹏(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南大学校长: 李建成(中国工程院院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张立群(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周琪(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中国科学院院士)

吉林大学校长:张希(中国科学院院士)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贾振元(中国科学院院士)

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中国工程院院士)

暨南大学校长:邢锋(中国工程院院士)

福州大学校长:吴明红(中国工程院院士)

南昌大学校长:陈晔光(中国科学院院士)

深圳大学校长: 毛军发(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科技大学校长:封东来(中国科学院院士)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校长: 陆林(中国科学院院士)

河南大学校长: 张锁江(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州大学校长: 李蓬(中国科学院院士)

苏州大学校长:应汉杰(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华(中国工程院院士)

宁波大学校长:蔡荣根(中国科学院院士)

安徽师范大学校长: 李亚栋(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工业大学校长:高翔(中国工程院院士)

江西师范大学校长:陈芬儿(中国工程院院士)

江西农业大学校长:魏辅文(中国科学院院士)

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徐卫林(中国工程院院士)

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周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长:吴义强(中国工程院院士)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院长: 徐春明(中国科学院院士)

海南医学院院长:陈国强(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中国科学院院士)

华北理工大学校长:张福成(中国工程院院士)

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中国科学院院士)

广州华商学院校长:陈新滋(中国科学院院士)

广州南方学院校长:汤涛(中国科学院院士)

9e196700.jpg

这是前几日应崔老师之邀而写,现发在《中国科学报》2024-9-2的A1版,合作愉快,是为记!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2024-9-2于南方临屏涂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1449249.html

上一篇:读已死之人的书之183:木心的《云雀叫了一整天》
收藏 IP: 114.84.253.*| 热度|

6 宁利中 朱爱军 武夷山 崔锦华 周忠浩 杨顺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 17: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