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黄河之水的清和浊

已有 5489 次阅读 2014-7-24 07:45 |个人分类:谈天说地|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环境, 黄河, 诗经, 春秋, 黄土高原

 

黄河之水的清和浊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那么你听吧。这是黄河大合唱开始的一段朗诵词。虽然从小学就知道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也知道是我国最大的两条河流之一,但是,当听到这段朗诵词和随即响起的激昂的《黄河船夫曲》,我感到了黄河的汹涌澎湃和浊浪排空的惊险。

然而,真正近距离接触黄河,真正感觉到黄河之水到底有多么黄、多么浊,还是到了济南以后。看到那黄河水,真是黄啊,完全是黄泥汤子。把手伸进水里,拿出来,手上都是泥沙。我想起来,所谓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句话,实在是被人传错了,多了一个字,因而也就被用误了。这句话本来的意思并不是说,某人所蒙的怨太深太大了,连跳到黄河都洗不清。您想,本来干干净净的身子,往黄河里一跳,再起来就是浑身沙泥,成了一个泥人儿。跳进黄河里去洗怎么能够洗得清呢?因此,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说:某人所含的冤屈就像跳到黄河里去洗一样洗不清楚,这才叫跳进黄河洗不清

在黄河大桥上,只能远远地看看黄色的河水。到桥下,在河边的滩涂上最多只能捞起一把河边的黄泥汤。而济南最能够近距离观察和欣赏黄河的地方,是在泺口的浮桥上。您站在河中间那几条船的边上,看着那黄色的河水在您脚下哗哗的流过,那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黄河。虽然流到济南的黄河水已经不够多,含沙量也已经少了很多,但水还是那样黄、那样浊,感觉到的流速还是很急。所以,过去有好朋友来济南,我总是把他们带到那里去,让他们真正能够感觉到一条生动的黄河。

过去,黄河泛滥,亿兆百姓沦为鱼鳖的腹中之物。所以两千多年的封建皇朝都把治黄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耗费了国家不知多少钱财,养活了不知多少贪官污吏,他们之间又有许多为此而掉了脑袋。这样的故事真是说多少也说不完。两千多年以来,老百姓和统治者在希望黄河变清、再也不要泛滥成灾上是完全一致的。大家都希望“河清海晏”,据说,河清海晏了才能够天下太平,而要能够河清,一定要等到“圣人出”。

黄河从青藏高原奔流而出,流经黄土高原,把几百万年以来集聚在那里的黄土冲刷下来,带着这些黄土,奔向大海。看到这样的河流,谈到要把它变清,人们不禁会问道:“它会清吗?它清过吗?”

清过!

“清过?”

清过!有诗为证。诗云: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大家很熟悉,这是《诗经》中的第一首诗,《国风·周南·关雎》。河,就是后世所谓的黄河。在先秦的文献中,河是一个专用名称,只是指今天的黄河。对于一般的“河流”,那时候称某川或某水,绝不称“河”。这里的“在河之洲”,说的是当时的成周即现今洛阳附近的黄河中间的沙洲。这首诗,并没有直接说河水的样子,但是,我们看这首诗的意境,这水像是黄泥汤子的样子吗?“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像是在黄泥水里捞菜、摘菜?所谓“听话听声,锣鼓听音”,能够这首诗相配的,只能是一个平静、清澈的水中的沙洲

再看一首,那是《国风·鄘风·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鄘国在今河南汲县附近,粗略地说,这里的河是指如今新乡附近的黄河。髧,是下垂的头发,即如今所谓的刘海,古人到了一定年龄就要把头发束起来,所以髧髦一般指未成年人的头发。著名文史学者余冠英先生把诗的前两句翻译成:柏木船儿飘荡,在那河中央。那人儿海发分两旁,他才是我的对象。您看,一个把刘海发分向两边的小伙子,驾着柏木船儿在河中央轻轻飘荡,这样的意境,与一条汹涌澎湃、浊浪翻滚的河流相吻合吗?

如果说,引这两首诗只是用“意境”说话,那么,下面这首《魏凤·伐檀》则完全是直截了当地表述了。诗的第一章第一句就这样说: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涟,风吹水面,波纹如连锁。猗,语气词。您看,“河水清且涟猗”,明明白白。哪里是什么黄泥汤子?

诗的第二、第三章的首句分别是: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和“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直,直的波纹。漘,水边。沦,小的波纹。同样的,河水清清,起着直直的波纹,或者小小的波纹

春秋时期的魏国在今山西芮城附近,黄河在风陵渡处刚刚拐了一个90度的大弯,向东流去,就是这样“清且涟猗”的一番景象。

上面三首古老的民歌分别描述了从如今河南省的最西部、中部到东部三段黄河的景色。这就是当时的黄河!与如今完全不同的黄河。

这几首民歌产生的年代恐怕都比较早,应该都是西周早期的作品。而到了东周的春秋中后期,情况就有了很大的变化。

周定王五年(西元前602年),黄河在黎阳宿胥口(今河南浚县西南)决口改道,为有确切记载的黄河第一次大改道。又据《左传》,鲁襄公八年(西元前565年),楚国伐郑,郑国的几位贵族讨论对策,公子子驷主张依从楚国,他说:“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他认为等待晋国的救援,就如同等待黄河变清。可见,当时的“河”已经是浑浊不堪的了

从上述几首民歌产生的年代到这时,最多不过四百多年的时间,黄河的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生产的发展使诸侯们不再满足于小国寡民。诸侯的兼并要求生产发展、人口增加,而兼并的结果又更加促使生产发展、人口增加。而牛耕的应用恐怕是一个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孔子的学生司马耕,又名犁,字子牛;又有冉耕,字子牛。这都说明当时牛耕的普遍应用。犁铧使土地翻了过来,灭掉了生长在土地表面的杂草,从而大大增加了粮食生产的产量,应当是一种革命性的生产措施。但是,翻耕土地却使得黄土暴露在外,加速了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上的草皮、植被一旦被大规模破坏,数百万年以来从西方刮来沉积在那里的黄土就被降水无情的冲刷到“河”里,被“河”日复一日、昼夜不息地搬运到下游和大海,“河”也就染成了“黄色”。当然,黄河这个词的真正出现,现在可以查到的文献是在《汉书·地理志》,这是一部东汉初期的著作。

黄河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它之所以到了今日这般,是我们人类生产发展破坏环境的结果。破坏一件东西很容易,修复好就不容易了。要修复黄土高原的植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加上如今的黄土高原已经是沟壑纵横,不是简单地种树种草就能够解决恢复植被的问题了。“俟河之清”,谈何容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814199.html

上一篇:不打下马航也会打下牛航
下一篇:应该让从事教学的教师有升迁之路
收藏 IP: 218.56.201.*| 热度|

10 赵建民 樊晓英 柏舟 刘光银 尤明庆 强涛 辛晓十 霍有光 chenhuansheng Vetare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5: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