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老家附近的商店(上)

已有 4243 次阅读 2013-8-13 07:39 |个人分类:闲说苏州|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苏州, 老家, 商店, 景德路, 叶受和



我的老家在苏州景德路东首。这里所说的商店,应该是1955年左右,“城市商业和手工业合作化”以前的情况。那时候的老百姓生活贫困,为一日三餐而伤脑筋,但是那时的街面的景象倒还“多样化”一点,不像合作化以后那样单调。景德路东头察院场附近应该算是苏州的城市中心了,大多数门面都还开着店,基本上全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各家的私营小商店或手工业者,大家都为了吃饭而苦苦支撑着。虽然那时候国家对苏州这种“旧社会的消费城市”没有什么投入,苏州很是萧条,但老百姓仍然要过日子,仍然要婚丧嫁娶、有苦有乐,我们小孩子仍然嘻嘻哈哈、无忧无虑。回想那个时候的周围人家,那些人、那些事,仍然很亲切。很遗憾,那时候很少有照片留下,自己绘画能力低下,不能画一幅“幼时乡邻图”,那就像记流水帐似的写一下老家附近的商店吧。

从哪里说起呢?小孩子最喜欢吃,就从“叶受和”说起吧。叶受和糖果店(1886年开设)的老店在观前街,这里是它的唯一的分店,坐北朝南,位于景德路58号。其样式、店面布置基本上是观前街老店的克隆。店面三等分,东西两面是柜台,中间店堂空出,是顾客停留之地;西面柜台经营糖果和青盐茶食,靠门口十多个玻璃扁方盒内主要陈列各种话梅、橄榄、粽子糖等物,与之成直角靠店堂的柜台架子上十几个方玻璃瓶内则是各色糖果;东面柜台主要经营饼干、糕点,它自制的特色产品麻酥糖、麻饼、云片糕、虾子酱油、虾子鲞鱼等也在东面。店堂中间有门,门后东北角有略高于地面的木台,木台上为账台。

帐房先生姓沈,宁波人,老板的同乡。她妹妹也在店里,我们称呼她“孃孃(niang阴平声,即北方话之姑姑)”。叶受和所租房子的主人姓李,李先生依靠房租为生,住在后面的房子里,有大小天井、大厅、楼上房间、厢房、灶披间等,除自家住两间外,也都已经出租,并与门面隔断,进出走位于杀猪弄的后门。叶受和的沈先生也在后面楼上租了一间房间,一家子都住在那里。他有一个女儿,与我小学同班,不过似乎比我大三岁,我是“小嘎嘣豆”,看她像大人了,我们很少说话。房东李先生的两个儿子一个比我略大,一个差不多大,有时在一起玩。

“叶受和”的东邻(56号)是一家“胡琴店”,店号“周万春”。我们称其胡琴店,其实并非只有胡琴,而是经营所有的民族乐器,特别是弦乐器,如三弦等。胡琴等乐器并非贩卖,而是老板周荣庭先生自己制作的。当有人购买乐器,试着演奏时,总有不少人围观,很热闹。周万春店面与叶受和一样,也是租的李先生的房子。他们家住在马路斜对面磨坊弄口西侧。1956年前后,搞“合作化”了,老板周先生进到“民族乐器厂”去了。据说周先生的孙子现在仍然经营着名号相同的胡琴店。

“周万春”的东邻是一位医生,“王景芳耳科”,是中医。门口画一只大耳朵。街上一般的商店总是大门打开,并有店堂,外人随便可进。大概因为她是医生,所以大门总是关着,而且并不透明,要推开才能够进去。我们小孩子一般都不去那里。

“王景芳耳科”的东邻是“陆五房”。解放前,这里出租结婚用品,婚纱、珠子首饰等,解放后,关掉了。陆先生靠一点房租生活,成天醉醺醺的。他的太太做一些零活,我小时候去那里玩,看见他们家人在穿珠子(所谓“宝素珠”,即人造珍珠,在玻璃外涂上一层专门的鱼鳞粉)。珠子大的大、小的小,有长的、有扁的,球形的、柱形的、薄片的,有的珠子很小,直径也就1mm吧。我有时也帮着他们穿一会儿。

“陆五房”把48号的店面出租出去,那时候开了一家“马可尼”,看名字就知道了,这是一家卖无线电的商店。

再东面的46号,是我曾经介绍过的苏州著名的举重运动员、健美运动的先驱者李钧祥先生的家。他的哥哥李钧瑞先生和他兄弟俩开了一家布店“瑞大祥”。以后,李钧祥先生又开了体育用品商店,这在苏州当时也是极少见到,可惜生意不是很好,在50年代萧条的苏州,那些拳击手套、棒球棒等等似乎过于超前了一点。46号里面还住着一家房客,女主人姓顾,是苏州市郊木渎镇上的一位世传中医眼科,所以46号门口有一块“顾家眼科”的招牌。经常有一些郊区的农民到这里来看眼疾。

44号在那时则是“程文祥湖笔庄”。程文祥先生是湖州人,他的一家在通和坊的家里做毛笔,在这里卖。合作化以后,他一家都进了苏州湖笔厂。他的长子程良先生去了北京,到解放军总政歌舞团做舞美。他是一位优秀的画家,又精通做湖笔,在北京得到了王雪涛、启功等书画大家的指导,以画花鸟特别是画梅花著称于世。

再东邻就是“陈燮之玉器作”。陈燮之先生是中国最优秀的玉匠之一。“中华民国”的两枚国玺,“中华民国之玺”由陈燮之和他的父亲陈世科共同琢刻,“荣典之玺”由陈燮之琢刻。如今台湾领导人交接之时,这两枚玉玺的交接仍然是一个最重要的仪式,它象征着权力的交接。合作化以后,陈燮之先生及其子陈祖瑜先生都加入了位于金门附近的合作社。

40号是清末苏州碑刻高手唐仁斋先生的住宅。唐仁斋先生是汉贞阁碑帖铺的主人。苏州城外寒山寺内清代学者俞樾所书的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诗碑和罗聘所画寒山拾得二高僧像碑,均为唐仁斋先生所镌刻。其长子唐伯谦、次子唐仲芳也均为碑刻高手,著名的南京中山陵一百多方石刻均为唐仲芳先生领衔镌刻。到了50年代初,唐伯谦先生之后人曾经在其家门口摆摊卖碑帖。

38号也是唐家的房子,当时出租给“雷声”。这是一家无线电电料店,印象中也修理收音机,店堂里似乎都是拆开来的收音机、扩音机之类的东西,主人姓江,住在班竹巷班竹里。他的三个子侄都是我的小学同学,班竹里还有两位朱姓姐弟也都是我的同学。1956年之后,“雷声”也不知合并到哪里去了。

再往东似乎就是“长兴馆”了。这是一家炒面店,说起炒面,容易引起北方人的误解,这不是北方人的把面粉炒了如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吃的东西,而是把煮熟的面条再放菜去炒。合作化以前,长兴馆只是一个单开间门面的炒面店,老板叫“阿记”,附近居民很少说长兴馆,而总是说“阿记笃”(阿记家的)或“炒面店”。过了吃饭时间家里来了客人,居民往往到“阿记笃”去叫炒面,一会儿阿记笃就会送来。合作化以后,长兴馆与许多小饭店合并,店名仍然称“长兴馆”,店面也一扩再扩,而且再也不卖炒面了,成了早晨卖阳春面和其他面条,中午和晚上卖米饭、炒菜的没有任何特点的大众饭店。由于长兴馆的不断扩张,周围几家的原样我竟淡忘了,只能依稀记得早期有一家姓周的卖百货的。另有一家在后期曾经是煤球店。

24号是华严寺,有两个僧人。22号是老虎灶,老虎灶照例没有招牌字号,不过,在他们出售的竹筹上会烫上他们的姓氏,这家烫上的是“李记”。

老虎灶往东,房子向街上凸出,人行道突然变窄,只有不到一米宽。这大概是30年代景德路放宽时没有拆掉的(用样的情况在雍熙寺弄往西,城隍庙两侧都是如此)。

靠着老虎灶的是一家“银匠店”,由于房子凸出,西面的墙上开了一个透光用的窗户,玻璃后可以看见一尊精美的弥勒菩萨。如果放到现在,夜里一定会被人打了玻璃拿走的。

从门牌号码看,往东还应当有九个门面,但是我只记得有一家茶叶店、一家“大饼店”(大饼即烧饼),一家糖果店。

苏州的大饼店都是一个样式,从顾客的角度看,左边是一只炉子,烤(苏州话称烘)大饼的。右边一只油锅,汆(tun,炸也)油条的。与老虎灶一样,许多大饼店也没有名号,但是,那是苏州城里旧时分布得最广、最均匀的两种店铺,而且这种分布是自然形成的。别的商店可以密集、竞争,如在糖果店“稻香春”边上开“叶受和”,却从来没有见过在老虎灶边上开老虎灶、大饼店边上开大饼店的。

那家糖果店是一家单开间门面的小店,主人姓王,人称王大块头,所以几乎没有人称呼他的店号,都称“王大块头笃”,或“王大块头店里”,店里还雇了一个伙计。虽然离开叶受和只有六十来米,却似乎并不受影响。王大块头卖的许多东西是叶受和没有的,或者我们一般不到叶受和去买的。例如,两三分钱就能够买到的“老爷饼”、油汆黄豆、炒长生果(带壳的花生)甚至一分钱也卖的支萝卜干、陈皮、梅饼、糖山楂、支酸(梅)、盐金枣等等,尤受小孩子欢迎。

(未完待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716373.html

上一篇:慎言潜规则——批评要一针见血、实事求是
下一篇:网上识气温
收藏 IP: 119.162.51.*| 热度|

2 李伟钢 zujish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